綜合描述

子實體扁平形,貼生,膜質,50-150微米厚。子實層表面黃灰色或粉灰色,平滑,偶有裂痕;邊緣相當決然,同色。菌絲基本上單系,有些標本在基質附近具類纏繞菌絲;生殖菌絲有扣子體。菌絲層相當均一,由相當薄的底層組成,結構緊實;生殖菌絲無色或黃色,黏結在一起,2-4微米寬,經常稍微厚壁;類纏繞菌絲稀少出現於基質,無色或黃色,0.5-1.5微米寬。子實層加厚,結構緊實;菌絲無色,菌絲層附近稍微褐色,主要垂直,薄壁,類糊精反應。燈籠囊狀體數多,隱沒或突出,重疊於次子實層,被覆大量結晶,圓錐形,無色、稍微黃色或稀少稍微褐色,25-55 × 8-12微米(包含結晶部份),壁厚1-2.5微米。黏質囊狀體相當少,無色,圓柱形,經常朝向頂端漸窄,25-50 × 6-10微米,薄壁,SA-。擔子近棒狀或圓柱形,25-33 × 5-6微米,四孢型。擔孢子廣橢圓形,平滑,薄壁,(5-) 5.7-7 (-7.5) × 3.7-4.8 微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吳聲華、魏佳玲 資料提供:國立中興大學植病系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Peniophora scintillans G.H. Cunn., Trans. Roy. Soc. New Zealand 83: 268. 1955. 上次更新:2016-12-12

分布

紐西蘭(模式標本產地)、馬達加斯加、留尼汪和台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吳聲華、魏佳玲 資料提供:國立中興大學植病系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Peniophora scintillans G.H. Cunn., Trans. Roy. Soc. New Zealand 83: 268. 1955. 上次更新:2016-12-12

鑑別型特徵敘述

閃亮筍殼菌比起P. ovalispora具較長的擔孢子,Cunningham (1963)報導閃亮筍殼菌的孢子為6-7 × 3.5-4微米,我從模式標本測量得6-7.5 × 3.5-4.5微米,Stalpers and Buchanan (1991)用同一份標本發現孢子大小為5.5-8 × 3.5-4.5 (-5) 微米,Boidin et al.(1991) 對此種所提供的數據稍小,為4.5-6 (-7) × 3.2-4.2微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吳聲華、魏佳玲 資料提供:國立中興大學植病系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Peniophora scintillans G.H. Cunn., Trans. Roy. Soc. New Zealand 83: 268. 1955. 上次更新:2016-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