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子實體平伏,貼生,膜質,120-350微米厚,子實層表面粉淺黃色至亮粉肉桂色,平滑,廣泛地有裂痕且露出白色絲狀菌絲層;邊緣經常反捲,有時呈蠟質且深色。菌絲單系;菌絲含扣子體。菌絲層均一,由髓層組成,結構相當疏鬆;菌絲多少平行,接近次子實層有點垂直,疏鬆遞交織,無色,相當明顯,稍微彎曲,含油滴,2.5-4.5微米寬,薄壁或稍微厚壁。囊狀體數多,經常稍微突出,具尖銳先端的圓柱形,稍微彎曲,40-60 × 5-7微米,薄壁。擔子窄棒狀,稍微彎曲,40-50 × 6-7微米,四孢型。擔孢子梨形或橢圓形,具明顯且斜的小尖,均質,8.7-10.2 × 4.3-5.5微米,有時四顆擔孢子黏結在一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魏佳玲 資料提供:國立中興大學植病系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Cylindrobasidium evolvens (Fr.) Jülich, Persoonia 8 (1): 72. 1974. 上次更新:2018-01-12

分布

泛溫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魏佳玲 資料提供:國立中興大學植病系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Cylindrobasidium evolvens (Fr.) Jülich, Persoonia 8 (1): 72. 1974. 上次更新:2018-01-12

鑑別型特徵敘述

此種以Cylindrobasidium evolvens著稱,但1981年,頒布於雪梨的國際植物命名法規做了一個必要的再省查,Corticium laeve Pers.:Fr. 是此種最古老的名稱,且Chamuris (1984)做了一個必然的新組合。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魏佳玲 資料提供:國立中興大學植病系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Cylindrobasidium evolvens (Fr.) Jülich, Persoonia 8 (1): 72. 1974. 上次更新:2018-01-12

棲地

台灣,南投;玉山國家公園,觀高和八通關間,海拔2,700-3,000公尺,樹枝生,1988年8月8號,Wu 880108-3 (TN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魏佳玲 資料提供:國立中興大學植病系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Cylindrobasidium evolvens (Fr.) Jülich, Persoonia 8 (1): 72. 1974. 上次更新:2018-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