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子囊果275-380微米高,315-460微米寬,似球狀或者受壓橢圓形,部分或少數完全沒入木中,有孔口,無乳狀突起,或孔口周圍有厚爪狀,肉質至皮質,橘黃色,群生,或融合生長。頸部17.5-32.5微米寬,圓錐形,1-2微米寬。子囊果壁於上方厚度約70-75微米後,基部約20-30微米,雙層,外層為不規則多邊形厚壁角胞組織細胞組成,內部為伸長平直細胞與側絲合併。側絲頂端2微米寬,有隔膜,在膨大圓頂處與有大胞腔的等徑細胞合併,最終溶解。子囊90-105 × 15-23微米,8個孢子,棒狀或似圓柱狀,短柄,單囊壁,成熟時薄壁,無頂端特殊構造,從子囊果基部膨大處發展而生。子囊孢子17-26 × 8.5-13微米,單或雙列,橢圓或卵形,1個分隔,有時在中央下方,隔膜稍微收縮,透明,有約6個長型脊狀,0.5-0.8微米寬,從一端至另一端連續地包圍孢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郭聖育 資料提供: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Kallichroma tethys (Kohlm. & E. Kohlm.) Kohlm. & Volkm.-Kohlm. 1993 上次更新:2014-12-23

分布

世界分佈為安達曼群島、澳洲、巴哈馬、貝里斯、百慕達、汶萊、南非東部、埃及、斐濟、香港、印度、馬來西亞、模里西斯、墨西哥、尼科巴群島、菲律賓、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獅子山共和國、社會群島、泰國、臺灣、美國。台灣分佈為鰲鼓、中港、芳宛、好美寮、紅毛、北門、鶯歌石(宜蘭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郭聖育 資料提供: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Kallichroma tethys (Kohlm. & E. Kohlm.) Kohlm. & Volkm.-Kohlm. 1993 上次更新:2014-12-23

關係

生長基質為紅樹林枯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郭聖育 資料提供: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Kallichroma tethys (Kohlm. & E. Kohlm.) Kohlm. & Volkm.-Kohlm. 1993 上次更新:2014-12-23

備註

此菌種在紅樹林種上有豐富的文獻資料,通常發現在已腐爛去皮的木上,從未發現其為枯木早期生長的菌 (Leong et al. 1988, Tan et al. 1989, Alias & Jones 2000)。此菌種有呈紅色或橘色的子囊果,使其在木頭上容易被辨認出,和K. glabrum的不同則是包圍子囊孢子的脊線長度。分子生物學結果支持此菌種被分類在生赤殼科之下(Bionectriaceae)之下,雖然在生赤殼科中,此屬的親源相關性是所有屬最遠的(Rossman et al. 2001, Schroers 2001)。無論如何,此兩個菌種K. glabrumK. tethys需要作序列鑑定以判別其是否為完全不同的菌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郭聖育 資料提供: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Kallichroma tethys (Kohlm. & E. Kohlm.) Kohlm. & Volkm.-Kohlm. 1993 上次更新:201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