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子囊果寬100-425微米,球狀或似圓柱形,埋生,部分埋生或表生,有孔口,乳狀突起,膜質或革質,深褐色至黑色,被棕色菌絲包圍,獨生或叢生。頸部68-165微米長,寬28-52微米,圓筒狀或圓錐狀,孔口通道處充滿似薄壁組織細胞,在下部為厚壁透明細胞。子囊果壁8-12微米厚,由3至5層之厚壁,狹長且大胞腔的細胞組成,並連接至到囊果的腹部。 子囊60-80×29-41微米,8個孢子,棍棒狀或橢圓形,短柄,單囊壁,薄壁,頂端無特殊構造,早期水解,從子囊果腹基部長出。子囊孢子19-28×8-13.5微米,橢圓形,1分隔,分隔處無內縮或些為內縮,透明,有附屬器,在兩端各有3,4 (少數5)條輻射狀之附屬器,由外孢子膜的碎片長出,附屬器12 -19微米長,基部寬1.5〜2.5微米。接近孢子末端,倒棍棒狀,彎曲,漸細,半硬性,基部為不明顯的勺狀,似膠狀的基質上有著不明顯的纖維質條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郭聖育 資料提供: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Haiyanga salina (Meyers) K.L. Pang & E.B.G. Jones 2008 上次更新:2014-12-23

分布

世界分佈為巴哈馬、貝里斯、哥倫比亞、香港、印度、賴比瑞亞、馬來西亞、墨西哥、菲律賓、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南非、台灣、泰國、美國。台灣分佈為磯崎 (花蓮縣)、金門、金山 (新北市)、和美 (新北市)、新屋、瑞濱 (新北市)、龍洞 (新北市)、南亞 (新北市)、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基隆市)、八嗡嗡 (花蓮縣)、三仙台 (台東縣)、淡水、頭城 (宜蘭縣)、東北角 (新北市)、鹽寮 (花蓮縣)、鶯歌石 (宜蘭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郭聖育 資料提供: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Haiyanga salina (Meyers) K.L. Pang & E.B.G. Jones 2008 上次更新:2014-12-23

關係

生長基質為紅樹林枯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郭聖育 資料提供: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Haiyanga salina (Meyers) K.L. Pang & E.B.G. Jones 2008 上次更新:2014-12-23

備註

最初由Meyers (1957)以Arenariomyces salina描述,由上面一長串的同義名可知此種在鑑種上一直有所分歧。而這些歧見主要基於孢子兩端附屬器的生長方式。 Kohlmeyer在1968年將其置於漿孢菌屬 (Remispora) (Kohlmeyer 1972),但後來將所有漿孢菌屬轉移至海球菌屬(Halosphaeria)。這些屬的子囊孢子皆具有2-4個位於孢子兩端的附屬器,但Yusoff等人 (1994)針對其超微結構的研究證明H. salina附屬器源自於中壁層 (mesosporium)並且末端具有在水中會釋出黏液的部分;漿孢菌屬的附屬器則從外壁層 (exosporium)的碎片長出;而Arenariomyces的附屬器從孢子壁長出,並且每一條附屬物的基部皆有一個球形底座 (Johnson et al. 1984)。此種真菌可從各種不同的基質上採集到,包括潮間帶木頭和漂流木,測試木板 (如松木,櫸木),椰子的果實和鑿船蟲管道的內膜上 (船蛆)。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郭聖育 資料提供: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Haiyanga salina (Meyers) K.L. Pang & E.B.G. Jones 2008 上次更新:201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