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俗稱藍海星,英名Blue sea star, Blue linckia, Azure sea star。身體呈淺藍色至藍灰色,幼體具有灰黑色的斑紋,有5隻像指頭般粗細的腕足,但偶爾也有4隻或6隻腕足及灰色、粉紅色、紫藍色、藍綠色、棕色或黃色的個體,腕長約可達15公分以上,長短不等,外半段常略膨大,個體直徑約10至40公分。身體表面的骨板緻密、堅硬,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一且排列不規則,有圓形的小顆粒凸起,受到刺激時肌肉會收縮,身體會緊繃如石頭。皮鰓二十多個一組,篩板位於體盤邊緣,腹板呈明顯縱列及橫列,步帶溝很小。
藍指海星的繁殖期在秋季,雌雄異體。精卵均釋放到海水中受精。再生能力很強,一隻斷臂即可再長出新的個體。其身上偶爾有水滴瓷螺(Stilifer akahitode)和笠瓷螺(Thyca ectoconcha和Thyca crystallina)寄生,以及姊妹岩蝦(Periclimenes soror)和鱗片蟲(Asterophilia carlae)共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Linckia laevigata Linnaeus 上次更新:2014-01-14

分布

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熱帶珊瑚礁海域,包括南非、印度洋的查戈斯和馬斯克林盆地、坦桑尼亞、馬達加斯加、紅海、馬爾地夫、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臺灣、日本、澳洲、新幾內亞、夏威夷等地區,臺灣地區在東部海岸、蘭嶼、綠島、屏東縣恆春半島、小琉球、澎湖等地,經常可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Linckia laevigata Linnaeus 上次更新:2014-01-14

棲地

大多棲息在珊瑚礁海岸的潮池至60公尺深的海中岩石上,水溫約攝氏21至29度,對水溫、溶氧和酸鹼值都很敏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Linckia laevigata Linnaeus 上次更新:2014-01-14

效益(利用)

藍指海星在臺灣大多被製成乾燥標本當作紀念品販售。海星在中國大陸可以食用,一是熬湯,其二是用海星的卵伴蛋白、干貝、鮮蝦等一起炒,再釀回海星殼裏。藍指海星的藥用價值比食用價值要大,市場上賣的乾海星一般都是做為藥料燉湯汁用。不過,藍海星體內有毒素,家居滋補養生一定要慎重使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Linckia laevigata Linnaeus 上次更新:201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