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殼高約1cm,殼型與椎實螺相似,僅殼口之位置不同。不過椎實螺為右旋螺,囊螺為左旋螺。無口蓋。殼的顏色為深灰色接近黑色,有些殼上具黃色小型斑點。

囊螺線已遍布世界各地,具有高繁殖力與其對惡劣環境的耐受力極佳,在一些國家有關於囊螺與原生種軟體動物競爭的研究,皆顯示囊螺會對原生物種產生負面影響。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俊宏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hysa acuta Draparnaud, 1805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殼為褐色至深褐色,透明,殼上具有黃色斑點,呈長橢圓形,左旋螺,殼高約10-15mm,殼口高約佔殼高的2/3極為發達,螺塔比小椎實螺還高。臍孔不明顯。外唇極發達,軸唇不明顯。無口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貝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貝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hysa acuta 上次更新:2014-12-03
囊螺殼高約1 公分 。 外形與椎實螺科非常相似,不過椎實螺科為右旋螺,囊螺科為左旋螺。殼呈長橢圓形,呈左旋。殼質薄,殼的顏色為深灰色接近黑色,有些殼上具黃色小型斑點。無口蓋。

本種為雜食性,主要以刮食石頭上之藻類或底部有機碎屑沉積物為食。以污泥腐植質為食,可視為生物指標的依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邱郁文、黃彥銘 資料提供:花蓮溪社區溪流生態資源手冊 來源學名:Physa acuta Draparnaud, 1805 上次更新:2013-11-06

分布

台灣分布: 台灣全島,台北大漢溪,台北新店溪,台北基隆河,淡水河,屏東縣東港,澎湖
世界分布 : 南韓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貝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貝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hysa acuta 上次更新:2014-12-03

棲地

分布在台灣各地河川、小溪及濕地。在2011年的報告中指出台灣蘭陽溪流域、淡水河流域、大安溪流域、大甲溪流域石崗壩下方及東勢社區下流、大肚溪流域、濁水溪上游頭社盆地濕地、濁水溪流域曾文溪流域、高屏溪流域、東港溪流域、四重溪流域、卑南溪流域皆有採集紀錄。已在部分溪流成為優勢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俊宏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hysa acuta Draparnaud, 1805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棲息於靜水域中,如水田、池塘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貝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貝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hysa acuta 上次更新:2014-12-03
常見於污染的水域,如臭水溝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邱郁文、黃彥銘 資料提供:花蓮溪社區溪流生態資源手冊 來源學名:Physa acuta Draparnaud, 1805 上次更新:2013-11-06

管理

防治方法

1. 一些淡水螺類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或農業的害蟲,青魚可以做為防治囊螺與網蜷(一種底棲性螺類)的生物防治劑。在實驗室裡青魚小魚(30-50g)一天可攝食300隻囊螺。在螺類無遮蔽處的野外條件且沒有魚類的情況下,螺的密度高峰為其初始密度的181%,大型青魚(4-5kg)出現後,螺密度降至79%。在螺有巨石作遮蔽的野外條件且沒有魚類時,螺密度減至其初始密度的80%,當大型青魚(3-4kg)出現後,螺密度降至34%。在實驗室裡,小魚(30-100g)19°C下一天可消耗19g的網蜷,25°C下可消耗17g。青魚對於在表層或底層不同深度的螺類其攝食速率沒有差異。因此青魚可以做為有效防治有害的淡水螺類的生物防治劑。

2. 渦蟲Dugesia polychroa可以在兩週內快速的減少囊螺孵化體與幼體的密度,其次至第三週可以明顯減少未成熟體的數量與較大的成熟體數量。渦蟲對較大的成熟囊螺並沒有任何影響,但囊螺產卵量在第二週時明顯減少,且生活在有渦蟲存在的水生環境中的囊螺族群在六週內會滅亡。渦蟲主要透過妨礙其族群世代交替來引起囊螺滅亡。這個結果明確的顯示出在一些環境條件下,渦蟲捕食囊螺的行為頻率會很高,可用於有效的防止囊螺小族群在硬基質棲地立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俊宏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hysa acuta Draparnaud, 1805 上次更新:2019-12-05

風險

入侵後果:環境, 其它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俊宏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hysa acuta Draparnaud, 1805 上次更新: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