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殼卵圓形,殼板癒合,外表完全被火珊瑚覆蓋。殼口小,卵圓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游孟貞 資料提供:中研院生多中心潮間帶生態研究室 來源學名:Wanella milleporae Darwin, 1854 上次更新:2016-03-08
其他來源內容
體殼呈卵圓形,長徑約1.6公分,外表完全被宿主珊瑚覆蓋。殼口小,呈卵圓形。
大多數珊瑚藤壺與寄主珊瑚間存在寄主專一性,不同種類的珊瑚藤壺其對寄主珊瑚的專一性程度也不同。學者研究臺灣孔寬楯藤壺的4種千孔珊瑚宿主的遺傳和形態分化,以調查這種藤壺的寄主專一性。由241隻藤壺的線粒體COI基因的系統進化分析顯示有5種不同的類群。這5種類群的外殼和骨板的形態和顏色亦有所不同。遺傳和形態的分化均強烈暗示可能有隱藏的物種存在。雖然這5種類群並無物種等級的寄主專一性,他們在所喜好的宿主生長外型上仍表現出顯著的差異。分支1和2主要發現在殼狀(匍匐狀)生長的平滑千孔珊瑚(Millepora exaesa)和板葉千孔珊瑚(Millepora platyphylla),而分支3、4和5只棲住在分枝型的兩叉千孔珊瑚(Millepora dichotoma)和板枝千孔珊瑚(Millepora tenella)上。從線粒體COI,16S和12S(2182 bp)的分析與系統發生推測,顯示這5種分支劃分為兩大譜系,且與宿主珊瑚的形態相一致。研究結果顯示海洋共生的無脊椎動物之生態/共域種化,可能經由宿主的轉變和專一化而發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Wanella milleporae Darwin, 1854 上次更新:2014-05-07

分布

廣泛分布於於印度-太平洋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游孟貞 資料提供:中研院生多中心潮間帶生態研究室 來源學名:Wanella milleporae Darwin, 1854 上次更新:2016-03-08
其他來源內容
本種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珊瑚礁海域,包括紅海、澳洲、臺灣、關島等地區,臺灣各地珊瑚礁海域經常可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Wanella milleporae Darwin, 1854 上次更新:2014-05-07

棲地

本種只棲息於千孔珊瑚(火珊瑚)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游孟貞 資料提供:中研院生多中心潮間帶生態研究室 來源學名:Wanella milleporae Darwin, 1854 上次更新:2016-03-08
其他來源內容
只棲息於千孔珊瑚(火珊瑚)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Wanella milleporae Darwin, 1854 上次更新:201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