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最大體長為31公分,通常為16 ~ 25公分。頭胸甲略呈圓筒狀,但鰓區有時略為膨大,表面覆有軟毛且其上之棘刺強大,前緣除眼上角外,尚有4個距離相若的大刺。眼睛大並呈腎狀,眼上角角間無小刺。前額板具兩對分開的主刺(前1對稍大),其間並有一些小刺,第1觸角鞭約與體長等長。腹部一般為平滑或具極微小之陷點,第2至第6腹節各具一稍呈波浪狀之橫溝,而橫溝有時中斷,側甲前緣平滑,但第2至第5側甲基部後緣呈鋸齒狀。體表呈綠至褐色。頭胸甲前端和眼柄間具鮮艷之橘色和藍色斑紋,眼上角具黑色和白色環帶,胸足呈斑點狀。腹部分布有微小白點而於關節處之白點較大,腹肢呈紅褐色,卵為橙色。波紋龍蝦有時會發現與鯙類共棲於一穴(Berry, 1971),此種共生關係是鯙可以保護龍蝦之天敵抵禦章魚來襲,而鯙則可以利用龍蝦來誘捕章魚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芝君(Chih Chun Lin) 資料提供: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甲殼類實驗室 來源學名:Panulirus homarus Linnarus, 1758 上次更新:2016-03-08
其他來源內容
英名Scalloped spiny lobster, East coast rock lobster。身體長可達26公分,有紅色或棕褐色至綠褐色兩種顏色型,臺灣地區產的為綠褐色型;觸角板上有2對棘刺,第1對觸角有7條白色帶,第2觸角基部呈淡紫紅色,胸腳上有橘褐色線紋及鑲有暗色邊的白色斑紋,腹部的體節上有密生短毛的橫溝,且在正中線上中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Panulirus homarus Linnarus, 1758 上次更新:2014-05-13

分布

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均有分布,自非洲東部至日本、澳洲和馬克斯群島(Marquesas Archipelago)。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芝君(Chih Chun Lin) 資料提供: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甲殼類實驗室 來源學名:Panulirus homarus Linnarus, 1758 上次更新:2016-03-08
其他來源內容
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的岩礁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Panulirus homarus Linnarus, 1758 上次更新:2014-05-13

棲地

通常棲息在1 ~ 5公尺水深處,而最深可達90公尺,多在衝浪區和水質稍濁的岩礁有沙地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芝君(Chih Chun Lin) 資料提供: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甲殼類實驗室 來源學名:Panulirus homarus Linnarus, 1758 上次更新:2016-03-08
其他來源內容
通常棲息在低潮線附近至5公尺淺海中的岩縫或石頭下,最深可達90公尺,以貝類如殼菜蛤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Panulirus homarus Linnarus, 1758 上次更新:2014-05-13

保育狀態

波紋龍蝦是臺灣產量最多的一種龍蝦,在中部及南部沿岸為優勢種,大多用底刺網捕撈。因為比較能夠適應水質較差的環境,所以成為人工蓄養的主要物種,大多以活海鮮販售,是主要的一種高級海鮮。近年來因被大量捕捉,數量已經減少很多了。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Panulirus homarus Linnarus, 1758 上次更新:2014-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