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英名Shore crab。頭胸甲寬約1.5公分,略呈四角形,以外眼角或稍後方最寬,寬為長的1.25至1.3倍,略呈拱形,表面平滑,剛毛很短,稀疏的散佈在整個表面;分區中等明顯,側緣近平行,稍凹;前額曲折,寬度約為前眼角寬的0.55倍,側角鈍,前額後方有5個隆起葉,中央的隆起葉比兩旁的大一些,上鰓及鰓脊突出;眼後齒尖且大,兩側有6條斜向的溝紋。觸角鞭小,進入眼眶,觸角基節不膨脹,觸角間隔略寬,大約為前額的0.25倍寬。螯腳大而健壯,左右約略等大,且成熟的雄蟹較大;長節具有後緣隆凸與微小的顆粒,無明顯的亞遠端脊;前緣形成1枚尖且寬的亞遠端棘;腕節內角不突出,內緣呈顆粒狀,外緣背部表面有橫紋;掌部的上表面具有3條前後並排的櫛齒狀隆起,形成皺襞(模式標本具有第4條小的隆起),外表面具有稀疏的顆粒,以及非常模糊的中間縱列,還有零星的小剛毛,在第一櫛齒狀隆起前還有一小叢剛毛;掌部的內表面具有彎向不可動指的強烈凸起顆粒狀縱脊,此隆脊的內側另具有1列10至13小齒列生。可動指上面有22至24個鈣質結節列生,往尖端越分離且越圓;不可動指的上外表面呈圓形,基部具有三角形的窪;切削緣的長度約為前節長的0.45倍,具有大小不一的齒,指尖呈匙狀。步腳側扁且寬廣,長節前緣近先端處有1棘,後緣近先端處有1至2棘,前節和指節的前後緣有稀疏的長剛毛。身體呈黃褐色至黑褐色,頭胸甲具有一些黑褐色的斑紋,指部呈紅棕色。
雜食性,以藻類、土壤有機質、有機碎屑、小魚小蟹、動物的屍體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Parasesarma tripectinis (Shen, 1940) 上次更新:2014-06-26
其他來源內容
英名Shore crab。頭胸甲寬約1.5公分,略呈四角形,以外眼角或稍後方最寬,寬為長的1.25至1.3倍,略呈拱形,表面平滑,剛毛很短,稀疏的散佈在整個表面;分區中等明顯,側緣近平行,稍凹;前額曲折,寬度約為前眼角寬的0.55倍,側角鈍,前額後方有5個隆起葉,中央的隆起葉比兩旁的大一些,上鰓及鰓脊突出;眼後齒尖且大,兩側有6條斜向的溝紋。觸角鞭小,進入眼眶,觸角基節不膨脹,觸角間隔略寬,大約為前額的0.25倍寬。螯腳大而健壯,左右約略等大,且成熟的雄蟹較大;長節具有後緣隆凸與微小的顆粒,無明顯的亞遠端脊;前緣形成1枚尖且寬的亞遠端棘;腕節內角不突出,內緣呈顆粒狀,外緣背部表面有橫紋;掌部的上表面具有3條前後並排的櫛齒狀隆起,形成皺襞(模式標本具有第4條小的隆起),外表面具有稀疏的顆粒,以及非常模糊的中間縱列,還有零星的小剛毛,在第一櫛齒狀隆起前還有一小叢剛毛;掌部的內表面具有彎向不可動指的強烈凸起顆粒狀縱脊,此隆脊的內側另具有1列10至13小齒列生。可動指上面有22至24個鈣質結節列生,往尖端越分離且越圓;不可動指的上外表面呈圓形,基部具有三角形的窪;切削緣的長度約為前節長的0.45倍,具有大小不一的齒,指尖呈匙狀。步腳側扁且寬廣,長節前緣近先端處有1棘,後緣近先端處有1至2棘,前節和指節的前後緣有稀疏的長剛毛。身體呈黃褐色至黑褐色,頭胸甲具有一些黑褐色的斑紋,指部呈紅棕色。
雜食性,以藻類、土壤有機質、有機碎屑、小魚小蟹、動物的屍體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Parasesarma tripectinis (Shen, 1940) 上次更新:2014-06-26

分布

本種只分佈於日本相模灣以南、臺灣、福建、浙江等地區,臺灣各地數量不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Parasesarma tripectinis (Shen, 1940) 上次更新:2014-06-26
其他來源內容
本種只分佈於日本相模灣以南、臺灣、福建、浙江等地區,臺灣各地數量不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Parasesarma tripectinis (Shen, 1940) 上次更新:2014-06-26

棲地

棲息於河口的堤防附近土質堅硬的礫石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Parasesarma tripectinis (Shen, 1940) 上次更新:2014-06-26
其他來源內容
棲息於河口的堤防附近土質堅硬的礫石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Parasesarma tripectinis (Shen, 1940) 上次更新:2014-06-26

備註

根據WoRMS、GBIF等網站,擬相手蟹 Parasesarma acis Davie, 1993應該是本種的同物異名。而擬相手蟹以前被誤為紅趾相手蟹(紅指相手蟹) Sesarma (Parasesarma) erythodactyla Hess, 1865,但經學者Davie Peter J. F. 的研究,認為後者應該是澳洲東岸的特有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Parasesarma tripectinis (Shen, 1940) 上次更新:2014-06-26
其他來源內容
本種以前在臺灣誤為紅趾相手蟹(紅指相手蟹) Sesarma (Parasesarma) erythodactyla Hess, 1865,但經學者Davie Peter J. F. 研究,認為後者應該是澳洲東岸的特有種。另根據WoRMS、GBIF等網站,本種的學名應該改為Parasesarma tripectinis (Shen, 1940),中名為三櫛擬相手蟹。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Parasesarma tripectinis (Shen, 1940) 上次更新:2014-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