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

除中太平洋無記錄,廣泛分布於西至東太平洋:澳洲西南與東南部、塔斯馬尼亞、澳洲東部(圖福爾德灣、昆士蘭)、三王群島、紐西蘭北角、庫克海峽、奧克蘭、西南太平洋、切斯特菲爾德群島、卡伊群島、東中國海、臺灣、日本(太平洋沿岸、日本海、北界為輕津海峽)、智利、胡安•費南德茲群島、聖費利克斯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吳威廷 資料提供: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甲殼類實驗室 來源學名:Phylladiorhynchus pusillus (Henderson, 1885) 上次更新:2016-03-08

鑑別型特徵敘述

頭胸甲有排橫向的4根上胃刺;額角呈匕首形,末端成針狀,側緣兩邊在基部各有1個大的齒,靠近尖端各有1小齒;觸角基節有5根刺;第三顎足長節截短,長約與寬相等,在內外側各有1根發達的刺;第三胸腹片接近矩形,前緣中央有鈍的小突起。 頭胸甲與腹部呈半透明的白色或擴散的橙紅色,頭胸甲側刺與額角基部的刺為橙紅色;第一步足為擴散的橙紅色;第二至第四步足有擴散的且清楚的橙紅色帶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吳威廷 資料提供: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甲殼類實驗室 來源學名:Phylladiorhynchus pusillus (Henderson, 1885) 上次更新:2016-03-08

棲地

珊瑚礁池至水深約1261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吳威廷 資料提供: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甲殼類實驗室 來源學名:Phylladiorhynchus pusillus (Henderson, 1885) 上次更新:2016-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