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

阿拉弗拉海、卡伊群島、摩鹿加群島、哈瑪黑拉島西岸、呂宋島西南的南中國海、菲律賓、三寶顏、香港、東沙、臺灣、日本。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吳威廷 資料提供: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甲殼類實驗室 來源學名:Munida compressa Baba, 1988 上次更新:2016-03-08

鑑別型特徵敘述

頭胸甲鰓區側緣有5根刺;額角側面扁,背面彎曲;第二腹節有8根刺;胸板有一些條紋;眼大,角膜明顯寬於眼上刺與額角之間的距離;觸角基節有近等長的端刺;第三顎足長節彎曲側有2根刺,遠端較小;第一步足短且大,長節有4根突出的端刺,內側1根最大,掌節略短於指節,側緣遠端至少有2根刺;第二第三步足掌節有5~6根背刺,第四步足有4~5根;第二至第四步足指節整個彎曲側有可動的刺。 頭胸甲為底色,腹節為橙色,有些在頭胸甲後側面或第一步足指節有紅點;額角遠端有紅點;第二至第四步足指節為白色;有時頭胸甲會有大塊的白色斑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吳威廷 資料提供: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甲殼類實驗室 來源學名:Munida compressa Baba, 1988 上次更新:2016-03-08

棲地

通常為沙底,偶爾混合貝殼、卵石或泥,水深約180~668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吳威廷 資料提供: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甲殼類實驗室 來源學名:Munida compressa Baba, 1988 上次更新:2016-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