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畸形真寄居蟹眼柄更為粗短,左邊大螯明顯大於右螯,兩者表面沒有鱗片狀排列的脊,僅分佈較小的瘤突或刺。第三步足的指節及前節也明顯大於右邊者,指節上緣呈鋸齒狀;前節的背面與腹面有凹陷,使前節中央處突起,兩側也呈鋸齒狀,進而形成一個冠狀 (crest) 的構造。尾柄後葉明顯不對稱,末緣分佈許多小刺。頭胸甲有棕綠色及白色分佈;眼柄為白色,其上有兩條棕色或橄欖綠色的橫帶;大螯在上緣及內緣處呈灰綠色,其餘則呈乳白色或粉白色,其上分佈不規則許多橘色小斑點。步足呈乳白色至灰綠色,其上也分佈橘色斑點,腕節及長節各有一深棕色的橫帶。第三步足側邊通常會有兩條較深色的條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海大海生所甲殼類實驗室 資料提供: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甲殼類實驗室 來源學名:Dardanus deformis (H. Milne Edwards, 1836) 上次更新:2016-03-08
其他來源內容
俗稱變形真寄居蟹,英名Pale anemone hermit。體型大,頭胸甲長1.3至3公分,前甲長約1.2公分,身體大都呈深淺不一的綠褐色、灰白色至黃棕色雜斑,具有保護色的功能。眼柄短,呈乳白色,中間有一深色的環帶,眼球呈黃綠色。左螯腳比右腳大很多,上表面和內側呈灰橄欖色,其餘為乳白色至粉紫色,常有不規則的小橘色點,其背側外緣有1列棘齒,外表面的上側三分之一有2至3行的小顆粒;步腳有成束的淡色剛毛,左側第三胸足的長節側面的背腹緣凹陷,中央部分隆起。步腳乳白色至灰橄欖色,常有不規則的淡橘色點,腕節和長節的近端常有棕色的橫帶。
喜歡寄居在蠑螺、鶉螺等殼口較為寬大的螺殼。其螺殼上常有一些花蟲海葵 (Calliactis polypus) 附著,寄居蟹可獲得花蟲海葵毒性刺絲胞的保護與偽裝,而花蟲海葵可被帶著四處移動捕食,並可吃食寄居蟹吃剩的殘渣,彼此互利共生,夜行性。日本與臺灣地區的雌寄居蟹抱卵期在8至11月,但莫三鼻克的雌寄居蟹整年均抱卵。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Dardanus deformis (H. Milne Edwards, 1836) 上次更新:2014-05-14

分布

分佈範圍包括東非、賽席爾群島、馬達加斯加、留尼旺島、模里西斯、紅海至夏威夷、台灣、菲律賓群島及澳洲等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海大海生所甲殼類實驗室 資料提供: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甲殼類實驗室 來源學名:Dardanus deformis (H. Milne Edwards, 1836) 上次更新:2016-03-08
其他來源內容
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地區,包括東非、塞西爾、馬達加斯加、留尼旺、摩里西斯、紅海、夏威夷、臺灣、菲律賓群島和澳大利亞,臺灣地區不常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Dardanus deformis (H. Milne Edwards, 1836) 上次更新:2014-05-14

棲地

多棲息在低潮線及較淺潮下帶的沙粒底質,會選擇有海葵共生的貝殼寄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海大海生所甲殼類實驗室 資料提供: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甲殼類實驗室 來源學名:Dardanus deformis (H. Milne Edwards, 1836) 上次更新:2016-03-08
其他來源內容
棲息在沙岸及岩礁海岸的潮間帶至淺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Dardanus deformis (H. Milne Edwards, 1836) 上次更新:201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