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

卡伊群島、爪哇海、摩鹿加群島、臺灣、東中國海、日本(九州西岸、土佐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吳威廷 資料提供: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甲殼類實驗室 來源學名:Uroptychus naso Van Dam, 1933 上次更新:2016-03-08

鑑別型特徵敘述

頭胸甲背面有細顆粒,側面有小刺,於胃區和心區有深溝,前側面刺小,後方位於鰓區有7~9根較大的刺;額角寬,呈長三角狀,前方略微下彎,背面有凹槽,腹面有稜脊,側邊有小刺,額角長度超過頭胸甲的一半;頰部覆滿小刺;第三胸腹片前緣中央有深的缺口,第四胸腹片前側緣幾乎為直的且有小齒;眼相對較短,超過一半隱沒在額角之下;觸角柄第二節有小外側刺,觸角鱗片僅達到第五節,第二節遠端有腹面的刺,第五節短於第四節兩倍,觸角鞭毛非常短;第三顎足坐節有一些彎曲側的小刺,長節內側平直,外側刺明顯,彎曲側中段有一些明顯的刺,腕節有外側刺,伸展側有小刺;第一步足較扁,特別是掌節與指節,覆蓋小刺或明顯的刺,坐節背面有刺,腹面內側有近端刺,長節等長或略長於頭胸甲;第二至第四步足相對較寬,長節依序漸短且等寬,步足覆蓋小刺,背面脊至腕節有尖銳的刺,腹側緣有一些刺,第二步足為頭胸甲0.8倍長,第二至第三腕節近等長且略長於第四步足腕節,掌節內側有刺,指節短於掌節的一半,彎曲側有相對較細的刺,但倒數第二根較寬。 整體為淺橙色;從額角至第三腹節有白色縱向條紋;眼(角膜)為淺灰褐色;尾扇半透明;卵為白色;有些頭胸甲與腹部為橙色,中線上有淡色窄條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吳威廷 資料提供: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甲殼類實驗室 來源學名:Uroptychus naso Van Dam, 1933 上次更新:2016-03-08

棲地

粗砂,與海百合和海綿一起採獲,水深約68~994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吳威廷 資料提供: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甲殼類實驗室 來源學名:Uroptychus naso Van Dam, 1933 上次更新:2016-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