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雄蛛體長5.50mm~6.28mm,雄蛛背甲淡黃色,長大於寬。中窩縱向。兩眼列橫向平行,眼睛大小相似,但前中眼略大於其他眼。後眼列寬於前眼列,但兩列平直。螯肢深褐色,前牙堤齒3枚、後牙堤齒2枚。下唇紅褐色,長大於寬。雄蛛觸肢淡黃褐色,插入器盤繞,脛節突起基部尚具一側邊突起。腹部灰黃色,長大於寬,無任何斑紋。足式為4-2-1-3。雌蛛體長4.50mm~6.13mm,顏色花紋與雄蛛相似,具前牙堤齒6枚、後牙堤齒4枚。外雌器兩個生殖孔,球狀的受精囊由外觀可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柯佳雯 資料提供: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審訂:羅英元 來源學名:Clubiona japonicola Boes.et Str., 1906 上次更新:2013-12-02
其他來源內容

【形態特徵】   雌蛛體長約7~9 mm。背甲淺褐色,長大於寬,無其他斑紋。中窩縱向,頸溝和放射溝不明顯。眼八個,排成二列,前、後眼列皆稍前曲,後眼列較前眼列長。上顎強大,呈黑褐色。胸板黃褐色。步足黃色,各步足蹠節和跗節為淺褐色。腹部橢圓形,背面呈黃褐色,向後顏色漸濃而呈紅褐色。心臟斑淺褐色。絲疣突出腹部末端。雄蛛體長約6~7 mm,體色和斑紋與雌蛛同。本屬蜘蛛種類繁多,臺灣至少有15種以上,且多為特有種,外形均很類似,由於目前資料很不完整,鑑定較困難。

 

【習性】   分布於臺灣各地的低海拔山區和平 地,主要棲息水田、草地,河濱或路旁等地方。夜間常在枝葉上漫遊,覓食或尋找配偶。雌蛛產卵時,常將禾草3折做成肉粽形巢室,雌蛛在內產卵並守衛之,直到小若蛛孵出為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世煌 資料提供:臺灣常見蜘蛛圖鑑 來源學名:Clubiona japonicola Boes. et Str., 1906 上次更新:2012-12-10

分布

台灣,中國與日本。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柯佳雯 資料提供: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審訂:羅英元 來源學名:Clubiona japonicola Boes.et Str., 1906 上次更新:2013-12-02
其他來源內容
中國、俄羅斯、日本、印尼、菲律賓、泰國、臺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世煌 資料提供:臺灣常見蜘蛛圖鑑 來源學名:Clubiona japonicola Boes. et Str., 1906 上次更新:2012-12-10

棲地

捲葉袋蛛可在30公尺至300公尺的低海拔稻田周邊水域找到牠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柯佳雯 資料提供: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審訂:羅英元 來源學名:Clubiona japonicola Boes.et Str., 1906 上次更新:2013-12-02

備註

捲葉袋蛛在台灣於1921年由日籍學者中島利重先生記錄,跟其他近似種類比起來,雄蛛觸肢上脛節突起基部尚有側邊突起,雌蛛外雌器具有兩生殖孔與球形受精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柯佳雯 資料提供: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審訂:羅英元 來源學名:Clubiona japonicola Boes.et Str., 1906 上次更新:201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