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雄蟲複眼紅褐色。合胸紅褐色,翅紅褐色,翅脈及翅痣紅色,翅尖端透明無色。腹部紅褐色,背面中央有黑色條紋,兩側黑斑小而不明顯,腹末端黑,攫握器也是紅褐色。雌蟲類似雄蟲,但腹部中央及兩側的黑斑都較粗而明顯,尾毛外形也不同。有些雌蟲體色為黃褐色。未熟雄蟲為黃褐色。
雄蟲會停在明顯的枝條上。雌雄交配時間很短,雌蟲點水產卵時雄蟲會在一旁護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曹美華 資料提供:曹美華 來源學名:Neurothemis ramburii (Kaup in Brauer, 1866) 上次更新:2016-06-30
其他來源內容

善變蜻蜓體長約3.4~4.2 公分。雄蟲複眼為暗紅褐色,合胸深紅褐色,腹背端部數節有3 條黑線縱線,左右兩條不明顯,腹部紅褐色,末端為黑色,背部中脊線有黑色條紋,兩側也有細小的黑色斑紋,攫握器紅色。翅膀大部份面積為紅褐色,翅端有小面積為透明,翅痣紅色。雌蟲體型和體色皆與雄蟲類似,但腹部中央及兩側的黑斑都較粗而明顯,尤其側緣的縱紋較發達,體色有紅色與黃褐色兩型,翅痣黃白色或紅色。可從雄蟲的攫握器與雌蟲的尾毛構造辨識,雌蟲的尾毛較短,左右分叉。未成熟雄蟲為黃褐色。


本種在繁殖季節,雌雄蟲交配時間很短,雌蟲以點水方式產卵,雄蟲會在一旁護衛。此物種以成蟲的方式度冬,因此整年中都有成蟲活動的蹤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邱郁文、黃彥銘 資料提供:花蓮溪社區溪流生態資源手冊 來源學名:Neurothemis ramburii (Kaup in Brauer, 1866) 上次更新:2013-11-06

外觀相似性

褐斑蜻蜓體型小,翅有褐色區但顏色沒有善變蜻蜓深,翅尖透明與不透明區域對比不明顯。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曹美華 資料提供:曹美華 來源學名:Neurothemis ramburii (Kaup in Brauer, 1866) 上次更新:2016-06-30

棲地

普遍分布於溪流、湖泊、池塘等不同的靜水域及流水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曹美華 資料提供:曹美華 來源學名:Neurothemis ramburii (Kaup in Brauer, 1866) 上次更新:2016-06-30
其他來源內容
本種喜歡棲息在湖泊、野塘、溪流、水田和沼澤等靜水域及流水域,是一種極為常見的蜻蜓。雄蟲會停在岸邊突出的枝頭上。且其食性為食蟲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邱郁文、黃彥銘 資料提供:花蓮溪社區溪流生態資源手冊 來源學名:Neurothemis ramburii (Kaup in Brauer, 1866) 上次更新:201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