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中名為短痣蜻蜓。雄蟲全長37~48mm,雌蟲全長37~46mm。成熟雄蟲臉部黑色,複眼深紅褐色,全身灰白色,腹部末端黑色。合胸側面黑色,隱約有兩條相隔甚遠的黃色縱紋。足及翅痣黑色。雌蟲合胸黑色與黃色縱紋相間,翅膀基部有橙黃色翅斑,末端三分之一處的深褐色翅斑有時小或消失。腹部第2~7節背面中央及兩側各有一排黃色縱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葉文琪 資料提供:葉文琪 來源學名:Deielia phaon (Selys, 1883) 上次更新:2014-06-22

分布

本種分布俄羅斯、中國大陸、日本及朝鮮半島,臺灣的早期紀錄僅有兩筆,但1930年以後就未再被發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葉文琪 資料提供:葉文琪 來源學名:Deielia phaon (Selys, 1883) 上次更新:2014-06-22

棲地

本種分布偏向溫帶地區,通常可以適應人為干擾的環境,而且沒有特別的棲地需求,研判因氣候變化造成族群消失的可能性較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葉文琪 資料提供:葉文琪 來源學名:Deielia phaon (Selys, 1883) 上次更新:2014-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