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oides aeacus kaguya Nakahara & Esaki, 1930

Troides aeacus kaguya Nakahara & Esaki, 1930 黃裳鳳蝶
Troides aeacus kaguya Nakahara & Esaki, 1930 黃裳鳳蝶
Troides aeacus kaguya Nakahara & Esaki, 1930 黃裳鳳蝶
Troides aeacus kaguya Nakahara & Esaki, 1930 黃裳鳳蝶
黃裳鳳蝶
金裳翼鳳蝶,黃裙鳳蝶,恆春金鳳蝶,金裳鳳蝶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雌雄二型性明顯。雄蝶:頭被毛、黑褐色,頭頂疏被紅色毛。觸角黑褐色略帶灰色。口吻黑褐色。下唇鬚短,具有褐色毛。胸部黑褐色,側面具有紅色毛。腹部底色黃色,背部具有一系列橫條紋,前端生有紅色毛;側面有一列黑色縱走斑列。腹部第3到5節背面具有淺褐色發香鱗區。抱器外表面覆有白色鱗片。足呈黑褐色。領片黑褐色,前緣紅色;翅基片黑褐色。前翅先端銳尖,外緣近平直。後翅外緣略波狀。後翅內緣具褶,內含細的綿毛狀米黃色發香鱗。沿著後翅外緣具有硬毛刷狀淺褐色鱗片。前翅背面黑褐色,沿翅脈有灰色條紋。前翅腹面與背面相似,沿翅脈之條紋更鮮明。後翅背面底色為半透明之黃色;翅室末端具有黑色楔狀斑,後端黑色楔狀斑靠內緣處常模糊。翅脈黑色。後翅腹面與背面相同,楔狀斑界限明顯。雌蝶:頭部、胸部特徵同雄蝶,腹部背面單一黑褐色,腹面有一列黑褐色橫斑。後翅無褶。相較於雄蝶,雌蝶前翅沿翅脈分布之條紋更為鮮明。後翅有大型黑色楔狀斑向內插入,黑色外緣較寬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黃嘉龍、梁家源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Troides aeacus kaguya 上次更新:2023-04-04
其他來源內容
大型鳳蝶,有明顯雌雄二型性。前胸背板生有一環紅毛,翅基生有紅色長毛。翅底色為黑色,前翅沿翅脈兩側形成灰白色條紋。雄蝶後翅有一大塊半透明金黃色斑塊,內緣褶內密生灰白色綿毛。雌蝶後翅,金黃色斑紋呈網格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Troides aeacus formosanus Rothchild 上次更新:2014-12-08

分布

臺灣分布:亞種 ssp. kaguya 分布於臺灣。本種主要棲息於臺灣低地,包括綠島 (Hsu, 2013)。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黃嘉龍、梁家源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Troides aeacus kaguya 上次更新:2023-04-04
其他來源內容
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低海拔地區,以中南部較為常見,臺東綠島亦有分布。澎湖也曾有觀察記錄,可能沒有常駐族群。另分布於大陸華東、華南、華西、中南半島、北印度、喜瑪拉雅等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Troides aeacus formosanus Rothchild 上次更新:2014-12-08

形態學

雄交尾器:偽鉤突朝末端漸尖並形成一個強烈下彎小鉤。背兜側突似一對向背側隆起小丘,具剛毛。基腹弧略彎曲。囊突膨大且短。抱器葉狀,末端明顯形成一指狀突。抱握鋏高度骨化,形成延長的靴狀骨板,背緣平滑,末端及腹緣後半部鋸齒狀。陽莖膨大向下彎曲,背腹略扁平。 雌交尾器:交尾囊卵狀,具許多縱皺褶。交尾囊管細、膜質。花壁高度特化;前交尾孔板形成一大型中度骨化凹袋,並具有一對高度骨化圓頂狀構造;後交尾孔板為一對骨化凹陷,中央具有一馬蹄形骨片。肛突寬闊、半圓形。後內骨突長度與肛突略等長,前端葉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黃嘉龍、梁家源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Troides aeacus kaguya 上次更新:2023-04-04

尺寸

成蝶前翅長55-82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黃嘉龍、梁家源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Troides aeacus kaguya 上次更新:2023-04-04

棲地

多棲息在森林性棲地。一年多代。雄蝶飛行快速,好於樹冠上徘徊盤旋,雌蝶飛翔緩慢。喜訪花。幼蟲取食馬兜鈴科植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Troides aeacus formosanus Rothchild 上次更新:2014-12-08

關係

幼蟲寄主植物:馬兜鈴科港口馬兜鈴、臺灣馬兜鈴、蜂窠馬兜鈴、瓜葉馬兜鈴。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黃嘉龍、梁家源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Troides aeacus kaguya 上次更新:2023-04-04

週期

本種目前已知為一年多世代性物種 (Hsu, 2013),終年可見成蝶活動,但冬季在較為寒冷的地區可能以蛹態過冬 (Hsu, 1999)。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黃嘉龍、梁家源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Troides aeacus kaguya 上次更新:2023-04-04

備註

黃裳鳳蝶臺灣亞種學名應使用 formosanus Rothchild, 1899 還是 kaguya Nakahara & Esaki, 1930 近年頗多爭議。Nakahara & Esaki (1930) 以裳鳳蝶屬在當時被視為鳳蝶屬的亞屬為由,認為 formosanus Rothchild, 1899 成為無尾白紋鳳蝶臺灣亞種 Papilio castor formosana Rothchild, 1896 的異物同名,因此提出替代名kaguya取代,Haugum & Low (1985) 指出此一情形實際上涉及的是次異物同名,不應取代,因此主張維持使用 formosanus Rothchild, 1899。然而,依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 59.3 條規定,1961 年以前被取代的異物同名均視為非適用名,從而黃裳鳳蝶臺灣亞種學名仍應使用 kaguya Nakahara & Esaki, 193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黃嘉龍、梁家源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Troides aeacus kaguya 上次更新:202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