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hliopta aristolochiae interposita (Fruhstorfer, 1904)

Pachliopta aristolochiae interposita (Fruhstorfer, 1904) 紅珠鳳蝶
Pachliopta aristolochiae interposita (Fruhstorfer, 1904) 紅珠鳳蝶
Pachliopta aristolochiae interposita (Fruhstorfer, 1904) 紅珠鳳蝶

綜合描述

除了雄性後翅內緣具褶之外,雌雄二型性不明顯。雄蝶:頭被毛、紅色。觸角黑褐色。口吻黑褐色。下唇鬚短,具紅色毛。身體背部黑褐色,腹面紅色,胸部具明顯褐色區塊;腹部側面具一縱列黑斑,腹面則有黑色條帶。足呈黑褐色。領片黑褐色,邊緣紅色;翅基片黑褐色,基部具些許紅色毛。前翅先端圓鈍,外緣近平直。後翅外緣波狀,於 M3 脈末端具一明顯葉狀突。後翅內緣具一狹窄翅褶,內有灰色長刺毛狀之發香鱗。前翅背面底色淺褐色,靠近身體處顏色較深。翅脈之間有明顯黑色條紋。中室內具四條黑褐色條紋。前翅腹面與背面相似,但底色於外半部呈較淺的灰色。後翅背面底色黑褐色,有時有光澤。亞外緣具有一列不鮮明的桃紅色斑,其內散佈黑褐色鱗片。M1、M2、M3 及 CuA1 室各具有一明顯白斑,形成一白色帶。CuA2 室末端亦有白斑,其內通常散佈紅色鱗片。後翅腹面與背面翅紋相似,但桃紅色斑內無褐色鱗片散佈。雌蝶:頭部與身體與雄蝶相同。後翅無翅褶。翅底色較雄蝶淺。後翅背面的桃紅色斑通常較雄蝶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黃嘉龍、梁家源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Pachliopta aristolochiae interposita 上次更新:2023-04-04
其他來源內容
中型鳳蝶。軀體主頭色彩呈桃紅色及黑色。後翅有一葉狀尾突。翅底色呈黑褐色,前翅除基部以外沿翅脈兩側有灰白色條紋。後翅外側有一列桃紅色斑紋,在腹面較鮮明。翅面有排成一橫列之四枚白斑。雄蝶內緣褶內有灰色長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Pachliopta aristolochiae interposita (Fruhstorfer) 上次更新:2014-12-08

分布

臺灣分布:臺灣的族群屬於亞種 ssp. interpositus,也分布在日本八重山群島、菲律賓的巴丹島。臺灣地區本種大多分布在海拔500公尺以下的低地山區,但有時候也出現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地方(Hsu, 2013)。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黃嘉龍、梁家源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Pachliopta aristolochiae interposita 上次更新:2023-04-04
其他來源內容
在臺灣主要分布於低海拔地區。離島蘭嶼、綠島亦有分布。其他分布區域包括東洋區之華南、東南亞、南亞大部份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Pachliopta aristolochiae interposita (Fruhstorfer) 上次更新:2014-12-08

形態學

雄交尾器:偽鉤突短,末端波狀。背兜側突形成一大型骨化隆起構造,具短硬刺。基腹弧大且彎曲。背兜背部膜質。囊突片狀。抱器高度特化,板狀、多毛,末端圓鈍;抱器腹形成一大而平整腹片;抱握鋏形成一圓錐形角狀構造。陽莖長且直,腹面末端呈龍脊狀。 雌交尾器:交尾囊卵狀,壁上具有蜂窩狀網絡。交尾囊管膜質,末端形成一骨化管圍繞交尾孔。花壁輕度骨化、顆粒狀,形成同心圓褶紋圍繞一小骨化帶。交尾孔板呈骨化半球狀包圍交尾孔。肛突寬闊半圓形。後內骨突呈 S 形,略長於肛突。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黃嘉龍、梁家源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Pachliopta aristolochiae interposita 上次更新:2023-04-04

尺寸

成蝶前翅長35-41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黃嘉龍、梁家源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Pachliopta aristolochiae interposita 上次更新:2023-04-04

棲地

棲息在多種有馬兜鈴科植物生長的棲地。一年多代。成蝶飛行緩慢。喜訪花。幼蟲取食馬兜鈴科植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Pachliopta aristolochiae interposita (Fruhstorfer) 上次更新:2014-12-08

關係

幼蟲寄主植物:馬兜鈴科的港口馬兜鈴、臺灣馬兜鈴、瓜葉馬兜鈴、蜂窩馬兜鈴,亦可利用栽培的彩花馬兜鈴(Lee, 199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黃嘉龍、梁家源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Pachliopta aristolochiae interposita 上次更新:2023-04-04

週期

本種為一年多世代種類,終年可見成蝶活動(Hsu, 2013),但在較寒冷的地區冬季以蛹態過冬(Hsu, 1999)。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黃嘉龍、梁家源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Pachliopta aristolochiae interposita 上次更新:202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