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a leuconoe clara (Butler, 1867)

Idea leuconoe clara (Butler, 1867) 大白斑蝶
Idea leuconoe clara (Butler, 1867) 大白斑蝶
Idea leuconoe clara (Butler, 1867) 大白斑蝶
Idea leuconoe clara (Butler, 1867) 大白斑蝶
大白斑蝶
大白斑蝶台灣亞種,大帛斑蝶,白斑蝶,大白斑蝶臺灣亞種,白翅大斑蝶,大胡麻斑蝶,黑點大白斑蝶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無雌雄二型性。雄蝶:頭黑褐色,有白點。觸角黑褐色,頂端裸露。口器黑褐色。下唇鬚前伸,外側白色、內側黑褐色。胸部黑褐色,有白色斑點;頸板基部黑褐色、末端白色。足黑褐色,有白色斑紋;前足跗節癒合、匕狀。腹部白色,背面中央具縱向黑褐色帶。前翅寬、三角形,前緣略凸、翅頂鈍、後緣直。後翅圓。翅背面底色白色半透明,內側泛黃。黑褐色帶紋沿前翅前緣分布。前後翅皆具醒目之黑褐色斑紋。前翅中央具之字形帶紋;後翅中央則有一列斑點。前、後翅外緣有鑲黑邊之圓形窗斑。前翅中室有二枚黑褐色斑紋,分別位於中室內內側及外側。後翅中室內具黑褐色窄帶,有時亦見於前翅。黑褐色鱗沿翅脈分布。翅腹面斑紋與背面相似,但黑褐色斑紋更為鮮明。氣味刷褐色。雌蝶:形態特徵與雄蝶相似,不具氣味刷;前足跗節分節、具爪。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Idea leuconoe clara 上次更新:2022-12-04
其他來源內容
大型斑蝶。軀體白色,有黑斑點與線紋。腹部白色,背側中央有一黑褐色縱帶。前翅翅形近三角形,前緣弧形,翅端圓弧狀。後翅扇形或卵形,外緣圓。翅背面底色白色、基部泛黃色。翅面沿外緣有黑紋,各翅室有成對鏤空白色圓形紋;翅中央有黑色紋列,前翅中室端及中室內也有黑色紋,後翅中室內有叉狀黑色線紋。翅腹面斑紋似翅背面。緣毛黑白相間。 棲地 主要棲息在海岸林。一年多代。飛行十分緩慢,會訪花。幼蟲取食夾竹桃科爬森藤之葉片。 大型斑蝶。軀體白色,有黑斑點與線紋。腹部白色,背側中央有一黑褐色縱帶。前翅翅形近三角形,前緣弧形,翅端圓弧狀。後翅扇形或卵形,外緣圓。翅背面底色白色、基部泛黃色。翅面沿外緣有黑紋,各翅室有成對鏤空白色圓形紋;翅中央有黑色紋列,前翅中室端及中室內也有黑色紋,後翅中室內有叉狀黑色線紋。翅腹面斑紋似翅背面。緣毛黑白相間。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Idea leuconoe clara (Butler) 上次更新:2015-11-24
英名 Large Tree Nymph。展翅約為9至12.5公分,體型碩大,為臺灣產蛺蝶科中體型最大者。前翅大致上呈三角形,整體翅形稍微橫長,後翅呈卵圓形。成蝶的前翅和後翅表面的底色為白色,翅脈為黑色,各翅室有圓形或弧形的黑色斑紋。雌蝶翅表的色澤與雄蝶相似,無明顯差異,只有前翅的外形比較寬圓一點。
幼蟲以有毒的夾竹桃科(有些分類系統將之歸於蘿藦科)的爬森藤為食,2至5齡蟲的各體節間則有2圈黑色環紋,體側有紅斑,中後胸與第1腹節及第7腹節側線有黑色肉質的長突起,形成很好的警戒色。成蟲飛行之所以緩慢,是藉著累積在體內的植物有毒成分禦敵,當遇到天敵或受到驚嚇時,會有假死的行為,一動也不動,再趁機不慌不忙飛走。被捕捉時腹部末端會伸出發香筆(毛筆器)散發異味。蛹爲垂蛹,表面光滑,呈亮麗的金黃色,陽光下特別耀眼,這也是一種警戒色。成蟲壽命約1至2個月。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Idea leuconoe clara (Butler, 1867) 上次更新:2015-04-29

分布

世界分布:巽他地區、泰國南部、菲律賓、沖繩及八重山群島、臺灣。

臺灣分布:目前存有四隔離族群,分別位於本島東北角、南臺灣、綠島及蘭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Idea leuconoe clara 上次更新:2022-12-04
其他來源內容
臺灣本島南部及東北部低海拔地區。離島龜山島、基隆嶼、蘭嶼也有分布。綠島族群被視為不同亞種。臺灣以外見於中南半島、東南亞、馬里亞納群島等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Idea leuconoe clara (Butler) 上次更新:2015-11-24
本種分布於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菲律賓、臺灣等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Idea leuconoe clara (Butler, 1867) 上次更新:2015-04-29

形態學

雄交尾器:背兜膜質,背兜側突細小、骨化、豌豆狀,具剛毛。囊突圓頂狀,前端鈍。基腹弧狹窄。抱器長,末端有數只齒狀突起,左右不對稱。陽基軛片形成大型V形骨板。陽莖細長,末端下彎。陽莖器長度約略與陽莖基等長。角狀器為兩列棘刺帶。氣味刷包覆在一對長袋狀中,毛筆器細長。

雌交尾器:交尾囊卵圓形。花壁具刺,修長、帶狀,位於交尾囊兩側。交尾囊管長;前端膜質,後端明顯骨化,近尾部處有一內陷囊膜;交尾囊孔腹面中央具一骨化小囊袋。交尾孔板簡單、膜質、半圓形。前內骨突消失。後內骨突頗直。肛突後端具毛,基部略骨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Idea leuconoe clara 上次更新:2022-12-04

尺寸

成蝶前翅長58-71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Idea leuconoe clara 上次更新:2022-12-04

鑑別型特徵敘述

綠島的族群具有成蝶暗色斑紋較顯著及幼蟲黃色帶紋減退之特徵,常被單獨視為一亞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Idea leuconoe clara 上次更新:2022-12-04

棲地

主要棲息在海岸林。一年多代。飛行十分緩慢,會訪花。幼蟲取食夾竹桃科爬森藤之葉片。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Idea leuconoe clara (Butler) 上次更新:2015-11-24
其他來源內容
在臺灣棲息於南部低山地區及北部海岸、東北角海岸、宜蘭至臺北地區的低平山區、花東海岸、恆春半島,以及蘭嶼和綠島。成蝶幾乎全年可見,飛行的速度很緩慢,活動於熱帶海岸林或高位珊瑚礁雨林,常可見成蝶乘風滑翔或於林蔭下活動吸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Idea leuconoe clara (Butler, 1867) 上次更新:2015-04-29

關係

寄主植物:夾竹桃科之爬森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Idea leuconoe clara 上次更新:2022-12-04

週期

本種是一年多世代物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Idea leuconoe clara 上次更新:2022-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