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略具雌雄二型性。雄蝶:頭褐色。觸角黑褐色、腹面及頂端裸露。口器褐色。下唇鬚前伸,背面褐色、腹面乳黃色。胸部背面褐色,腹面乳黃色。足乳黃色;前足跗節癒合、刺狀、被毛。腹部背面褐色、腹面乳黃色。前翅近三角形,前緣凸、外緣頗直、後緣直線狀。後翅扇形,外緣M3脈末端略突出。翅背面底色褐色,前翅具三列小斑點,內側者為白色小點、居中者為泛紫色之白色箭形紋、外側者為泛紫色之白色小點。翅腹面底色淡褐色或赭黃色、內側顏色通常較深,具黑色細條紋及一模糊深色帶紋,後翅Rs及CuA1室有模糊眼狀斑點。後翅背面中央具黑褐色斑塊狀性標。雌蝶:軀體特徵與雄蝶相似,但後翅M3脈末端更突出,前翅背面白色斑紋較鮮明,後翅背面具三列橙色斑點、無性標,前足跗節分節、無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Discophora sondaica tulliana 上次更新:2023-04-04
其他來源內容
中型環蝶。軀體背側褐色,腹側淺褐色。前翅直角三角形,前緣弧形。後翅四邊形,外緣於M3脈末端突出成角狀。翅背面底色褐色至深褐色,雄蝶於前翅有數列白色點列,雌蝶除了白色斑點列外在前、後翅另有數列黃色斑點列。翅腹面底色淺褐色、灰褐色或黃褐色,Rs室中央有一小眼紋,外緣有模糊波線。翅面中央有一暗色帶貫穿前、後翅,其內側色調常較深。雄蝶於後翅背面中央有一灰色橢圓形性標。緣毛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Discophora sondaica tulliana Stichel 上次更新:2015-11-24

分布

世界分布:喜瑪拉雅地區、印度東北部及西南部、中南半島、巽他地區、民答那峨、華西至華東。

臺灣分布:現分布於本島全島低至中海拔地區以及金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Discophora sondaica tulliana 上次更新:2023-04-04
其他來源內容
在臺灣本島是近年才侵入的外來種,於1998在基隆港附近發現第一隻個體,後來分佈迅速擴大,目前已遍及臺灣各地平地及低海拔地區。金門地區也有分布。臺灣地區以外見於中國大陸南部、中南半島、印度、巽他陸塊、民答那峨等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Discophora sondaica tulliana Stichel 上次更新:2015-11-24

形態學

雄交尾器:背兜寬,向尾端延伸為長突起,漸細,末端截狀。鈎突下彎、指狀,末端鈍。顎形突骨化、帶狀,中央有盤狀骨。囊突短、圓錐狀,末端鈍。基腹弧狹窄、彎曲。抱器基部瓣狀,末端上舉、臂狀,端部具多數小棘刺。陽基軛片為背側具內陷之寬骨片。陽莖粗長、挺直。陽莖器長度約為陽莖基1.8倍,末端斜切,開口於腹側。

雌交尾器:交尾囊球狀。花壁為一對由橫向排列小刺組成之細長骨帶。交尾囊管略長於交尾囊。交尾囊孔板之前陰片形成中央有淺凹之骨帶,後陰片形成骨化褶。後內骨突長於肛突,前端漸細,針狀。肛突短,呈骨化之半圓形,密生剛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Discophora sondaica tulliana 上次更新:2023-04-04

尺寸

成蝶前翅長33-44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Discophora sondaica tulliana 上次更新:2023-04-04

棲地

棲息在竹林或有竹類植物生長的闊葉林,包括人為栽種的竹類植栽。一年一代,主要於黃昏後活動,飛翔快速且易受燈光吸引,好吸食腐果等腐敗物。雌蝶將卵於葉背聚產成塊,幼蟲有群聚性並會捲葉成筒狀巢。幼蟲取食竹類植物葉片,如佛竹、蓬萊竹、刺竹、綠竹、金絲竹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Discophora sondaica tulliana Stichel 上次更新:2015-11-24

關係

寄主植物:多種禾本科之竹子,包括佛竹、蓬萊竹、刺竹、泰山竹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Discophora sondaica tulliana 上次更新:2023-04-04

週期

本種為一年多代物種,全年皆可見成蝶活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Discophora sondaica tulliana 上次更新:2023-04-04

風險

本種是晚近才加入臺灣蝴蝶名錄之蝶種。首筆觀察記錄係於1998年6月之基隆港,隨後迅速擴散至全臺灣。本種可能藉由船隻入侵臺灣,來源應為華南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Discophora sondaica tulliana 上次更新:202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