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本種前翅長約 19-24mm;觸角雙櫛齒狀,櫛齒於雄蟲者明顯而雌蟲者非常短,頭不與胸部鐵灰色;前翅近前緣2/3段主色白色,前緣亞頂區參黑色,內緣向前緣之縱向帶紋色調依序出現為米白黃色、暗棕色與焦褐色,焦褐色帶向外延伸達外緣近頂角;後翅白灰色,臀角段深褐色;腹部褐色。無外觀近似種,辨識容易。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吳士緯 資料提供:吳士緯 來源學名:Pheosia rimosa taiwanognoma 上次更新:2017-03-27

分布

原名亞種棲息於俄羅斯遠東地區、蒙古、韓國、中國北部與陝西;亞種 fusiformis棲息於日本本州與北海道;亞種 taiwanognoma棲息於臺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吳士緯 資料提供:吳士緯 來源學名:Pheosia rimosa taiwanognoma 上次更新:2017-03-27

棲地

棲息於中海拔約2200-2600公尺森林帶;成蟲主要發生於4-5月,亦有少數6-7月記錄,整體少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吳士緯 資料提供:吳士緯 來源學名:Pheosia rimosa taiwanognoma 上次更新:2017-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