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yeria putli formosanus (Matsumura, 1919)

Freyeria putli formosanus (Matsumura, 1919) 東方晶灰蝶
Freyeria putli formosanus (Matsumura, 1919) 東方晶灰蝶
Freyeria putli formosanus (Matsumura, 1919) 東方晶灰蝶
Freyeria putli formosanus (Matsumura, 1919) 東方晶灰蝶
東方晶灰蝶
台灣姬小灰蝶,三玄點小灰蝶,晶灰蝶,普福來灰蝶,臺灣姬小灰蝶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具雌雄二型性。雄蝶:頭被毛、褐色、中央具白色條。觸角黑褐色、有白環。口器褐色。下唇鬚被毛、前伸、白色但末端黑褐色;第三節細小。複眼光滑。胸部及腹部背面黑褐色、腹面白色。足白色,有褐色條紋及帶紋;前足跗節癒合,末端下彎、尖銳。前翅三角形,外緣略突出。後翅圓形。翅背面底色褐色,後翅外緣有模糊黑褐色斑點。翅腹面底色淺黃褐色,有一列鑲白邊黑褐色斑點、於前緣者黑色;後翅亞基部有三枚深色點;前翅亞外緣帶紋由兩道鑲白邊斑點組成、後翅則為內側鑲白邊斑點及外側四只冠橙色弦月紋之黑色斑點組成。緣毛褐色。雌蝶:形態特徵與雄蝶相似,但前足跗節不癒合。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Freyeria putli formosanus 上次更新:2023-04-04
其他來源內容
小型灰蝶。軀體背側暗褐色,腹側白色。前翅外緣弧形,前緣長於後緣。後翅圓。翅背面暗褐色,後翅沿外緣有四枚模糊黑色斑點。翅腹面底色褐色,前、後翅中央有兩側鑲白線之暗褐色帶紋列,中室端也有類似短條,後翅Rs室紋黑色。後翅翅基有數枚鑲白線之黑色小斑點。前翅亞外緣有由暗色紋及重白線組成之帶紋,後翅之外側帶紋為黑色斑點與銀紋取代。緣毛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Freyeria putli formosanus (Matsumura) 上次更新:2014-12-08

分布

世界分布:印度、中南半島、東南亞、新幾內亞、澳洲北部、華南及臺灣。 臺灣分布:主要分布於本島中、南部低地及坡地,綠島及琉球嶼亦有記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Freyeria putli formosanus 上次更新:2023-04-04
其他來源內容
分布於臺灣本島平地及低海拔地區,北部地區較少見。綠島及小琉球也有分布。臺灣以外見於華南、南亞、中南半島、東南亞、新幾內亞、澳洲北部等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Freyeria putli formosanus (Matsumura) 上次更新:2014-12-08

形態學

雄交尾器:背兜狹窄,兩側突出,後緣凹陷。背兜側突形成長刺突,末端鈍。顎形突基部膨大、彎曲、後部挺直、臂狀,未超出背兜側突,末端鉤狀。基腹弧側面寬闊,彎曲。抱器寬闊、延長,腹側凸,抱握鋏外側後端有膜質區;抱器背+抱器內突細長、帶狀,末端延伸成匙狀突起;抱握鋏寬瓣狀,後端漸窄;抱器腹粗厚。陽基軛片V字形,兩端向外彎曲。陽莖之陽莖器約與陽莖基等長,陽莖器向下彎曲,末端兩側骨化。 雌交尾器:交尾囊卵形。交尾囊管短、膜質。交尾孔板形成大囊袋,前端有寬闊開口,後端狹窄。前內骨突形成短桿狀突起,基部寬。後內骨突長於肛突,挺直。肛突前半部高度骨化,後半部輕度骨化,向後漸窄,有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Freyeria putli formosanus 上次更新:2023-04-04

尺寸

成蝶前翅長6-9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Freyeria putli formosanus 上次更新:2023-04-04

棲地

棲息在有其幼蟲寄主植物生長的開闊地。一年多代。成蝶飛行活潑。幼蟲主要取食豆科穗花木藍及毛木藍,以及紫草科伏毛天芹菜等植物的花、花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Freyeria putli formosanus (Matsumura) 上次更新:2014-12-08

關係

寄主植物:豆科之穗花木藍、毛木藍、排錢樹;天芹菜科之伏毛天芹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Freyeria putli formosanus 上次更新:2023-04-04

週期

本種為一年多世代物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Freyeria putli formosanus 上次更新:202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