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具雌雄二型性。雄蝶:頭被毛、褐色;額中央具白色帶紋。觸角黑褐色、有白環。口器褐色。下唇鬚被毛、前伸、褐色但側面白色;第三節細小、末端尖。複眼被毛。胸部及腹部背面黑褐色混藍色、腹面白色。足白色,跗節有褐色帶紋;前足跗節癒合,末端下彎、尖銳。前翅三角形,外緣突出。後翅圓形。翅背面底色藍白色,可透視翅腹面斑紋,前翅外緣至翅頂有黑褐色邊。翅腹面底色白色,黑褐色斑點排成三至四列;中室末端有黑褐色斑點。緣毛白色,具褐色帶。雌蝶:形態特徵與雄蝶相似,但前足跗節不癒合、翅背面藍色鱗範圍較窄、前後翅外緣均有明顯黑褐色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Phengaris atroguttata formosana 上次更新:2021-10-01
其他來源內容
中大型灰蝶。軀體背側暗褐色,腹側白色。前翅前、外緣弧形。後翅圓。雄蝶翅背面白色,泛藍色金屬光澤,前翅外緣有明顯黑邊,中室端有一小黑紋。翅腹面斑點可隱約透視。雌蝶翅背面斑紋較發達,前、後翅均有鮮明黑色斑點。翅腹面底色白色,有排列整齊之黑色斑點。前翅中央斑列弧形排列,後翅中央斑列有大角度轉折。中室端及中室內也有同色斑點。前、後翅沿外緣有黑色重紋列。後翅翅基有數枚黑色斑點。緣毛白色,翅脈端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Phengaris atroguttata formosana (Matsumura) 上次更新:2014-12-08

分布

世界分布:華西及臺灣。 臺灣分布:分布於本島高海拔山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Phengaris atroguttata formosana 上次更新:2021-10-01
其他來源內容
在臺灣地區分布於臺灣本島中海拔地帶。臺灣以外見於華西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Phengaris atroguttata formosana (Matsumura) 上次更新:2014-12-08

形態學

雄交尾器:背兜中央窄,後端略突出,有細橫摺。背兜側突呈梯形。顎形突呈垂直彎曲,臂狀,向後略細,扁平,頂端鈍。基腹弧狹窄,強彎曲。抱器寬闊,外緣略凹。抱器內突形成向內之棘狀突起,後緣有細鋸齒;抱握鋏葉狀,後緣有角狀突;抱器背形成粗骨帶;抱器腹三角形。陽基軛片短、Y字形。陽莖直,前端膨大;陽莖器遠短於陽莖基,陽莖器末端腹側有桿狀突起,背側有罩狀骨,附有尾狀突起。角狀器複雜,兩條線狀、布滿細刺之骨帶,背側有一對密生微刺之盤狀骨,及腹側末端之帶刺骨斑與囊狀構造。 雌交尾器:交尾囊橢圓形。交尾囊管短,略與交尾囊等長,近交尾孔處擴大。交尾孔前板呈心形骨板;交尾孔後板為輕度骨化骨斑,有橫向皺褶,中央有盤狀小骨。前內骨突短、扁平、三角形。後內骨突長於肛突,甚直。肛突前半部高度骨化,後半部輕度骨化,後端圓,有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Phengaris atroguttata formosana 上次更新:2021-10-01

尺寸

成蝶前翅長19-25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Phengaris atroguttata formosana 上次更新:2021-10-01

棲地

棲息在常綠闊葉林。一年一代。成蝶飛行活潑敏捷,會訪花。幼蟲初期植食性,取食唇形科疏花塔花、風輪菜、蜂草及毛果延命草花與花苞。後期在蟻巢內與蓬萊家蟻及阿里山家蟻共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Phengaris atroguttata formosana (Matsumura) 上次更新:2014-12-08

關係

寄主植物:早齡幼蟲取食唇形科疏花風輪菜、風輪菜、蜜蜂花、毛果延命草之花及花苞,幼蟲後期(3-4齡蟲)棲息在蓬萊家蟻及阿里山家蟻巢內,由螞蟻喂食或捕食螞蟻之幼蟲和蛹。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Phengaris atroguttata formosana 上次更新:2021-10-01

週期

本種為一年一世代物種,成蟲於夏天活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Phengaris atroguttata formosana 上次更新:202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