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aspa milionia formosana Nomura, 1931

Euaspa milionia formosana Nomura, 1931 鋩灰蝶
鋩灰蝶
台灣一文字小灰蝶,台灣單帶小灰蝶,台灣一字小灰蝶,單帶釯灰蝶,臺灣一文字小灰蝶,臺灣單帶小灰蝶,臺灣一字小灰蝶,軛灰蝶,單帶小灰蝶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無雌雄二型性。雄蝶:頭被毛、褐色,複眼具白色輪緣。觸角深褐色,有白環。口器深褐色。下唇鬚被毛、前伸、向前漸細、末端尖,白色而部分深褐色。複眼被毛。胸部及腹部背面深褐色、腹面白色。足白色,脛節及跗節具深褐色帶紋,前足跗節癒合、末端下彎、尖銳。前翅三角形,外緣略凸出。後翅圓,於CuA2脈末端具絲狀尾突。翅背面底色深褐色,於前翅內半部及後翅大部分區域覆具紫色調之藍色鱗、前翅有白斑、後翅外緣有白色細線紋。翅腹面底色褐色,中央有鮮明白色寬帶紋;亞外緣帶紋為小白圈組成帶紋;後翅臀區及CuA1室各有一鮮明黑色斑點及橙色斑紋。緣毛大致呈白色。雌蝶:形態特徵與雄蝶相似,前足跗節不癒合。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uaspa milionia formosana 上次更新:2023-04-04
其他來源內容
中小型灰蝶。軀體背側褐色,腹側白色。前翅前緣及外緣弧形。後翅CuA2脈末端有尾突。翅背面底色褐色,前翅基半部及後翅有具金屬光澤之藍斑,前、後翅中央有白帶,前翅前端鮮明,其餘部份不明顯。腹面底色褐色,前、後翅中央有粗白帶。前、後翅沿外緣有白紋,前翅較明顯。臀區有黑色與橙色小紋,於CuA1室有由黑斑與橙色環形成之眼狀斑。緣毛白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Euaspa milionia formosana (Nomura) 上次更新:2014-12-08
中型灰蝶,本種外型獨特,翅膀正面為淡藍色,腹面底色為黑褐色,並有一枚長橢圓白斑橫越前後翅,後翅具有尾突,肛角並有一枚紅色眼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呂晟智 資料提供:呂晟智 來源學名:Euaspa milionia formosana 上次更新:2013-11-06

分布

世界分布:喜瑪拉雅地區、緬甸、寮國、華南、海南島及臺灣。 臺灣分布:分布於本島中海拔山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uaspa milionia formosana 上次更新:2023-04-04
其他來源內容
分布於臺灣本島中海拔地區。臺灣以外見於海南、中南半島北部、喜瑪拉雅等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Euaspa milionia formosana (Nomura) 上次更新:2014-12-08
鋩灰蝶在臺灣的分佈頗為廣泛,從北部到南部的中海拔原始山區皆有機會見到,但由於出現期短,且成蝶活動力不強導致發現不易,所以以往的紀錄並不算多。臺灣以外本種尚分佈於海南島、大陸西南地區印度北部及尼泊爾、不丹等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呂晟智 資料提供:呂晟智 來源學名:Euaspa milionia formosana 上次更新:2013-11-06

形態學

雄交尾器:背兜寬闊、甚短;背兜側突小型、指狀;鉤突為一長突起,向後漸細,末端錘狀。基腹弧略彎曲。顎形突修長,末端強彎曲。囊突短、三角形。抱器基部寬大;抱器內突基部狹窄、末端呈棒狀膨大;抱器腹三角狀。陽基軛片細,U字形。陽莖上彎,陽莖基約略與陽莖器等長。陽莖器末端背側具深凹,開口於背側。 雌交尾器:交尾囊卵形。花壁一對,位於交尾囊相對位置,形成內陷鰭狀骨。交尾囊管膜質,後端有強骨化環。交尾孔板骨化、寬闊、板狀,具一對細長、向後延伸之骨化突起。後內骨突細長,長於肛突,甚直,基部扁平膨大呈帶狀,末端彎曲。肛突瓣狀,具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uaspa milionia formosana 上次更新:2023-04-04

尺寸

成蝶前翅長13-16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uaspa milionia formosana 上次更新:2023-04-04

棲地

棲息在常綠闊葉林。一年一化,成蝶於初夏出現。幼蟲取食殼斗科錐果櫟新芽。成蝶於樹冠上活動。冬季以卵態越冬,產於幼蟲寄主植物細枝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Euaspa milionia formosana (Nomura) 上次更新:2014-12-08
其他來源內容
鋩灰蝶偏好出現於海拔1000到2500公尺的原始闊葉林環境,幼蟲以殼斗科的錐果櫟或狹葉櫟為寄主,是一年一世代的種類,以卵越冬,成蝶出現於五至八月,活動力並不強,偏好停棲於森林中層較為陰暗的環境,成蝶偶爾會吸水。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呂晟智 資料提供:呂晟智 來源學名:Euaspa milionia formosana 上次更新:2013-11-06

關係

寄主植物:殼斗科之錐果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uaspa milionia formosana 上次更新:2023-04-04

週期

本種為一年一世代物種,成蝶於夏天活動,越冬卵產於寄主植物細枝條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uaspa milionia formosana 上次更新:202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