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二型性微弱。雄蝶:頭被毛,褐色雜白色。觸角黑褐色,有白環。口器褐色。下唇鬚白色、前伸,側面具褐色斑塊。複眼光滑,活體呈綠色。胸部背面覆褐色毛,腹面覆白色毛。足被毛,呈斑駁之白色、淡褐色斑紋;前足跗節特化,具單爪。腹部背面褐色,腹面白色。前翅三角形,外緣及後緣直線狀,前緣略凸。後翅圓。翅背面褐色,前翅中室端具一黯淡之乳黃色斑點。翅腹面底色淡灰色,飾以多道褐色波浪紋;前翅中室端具一白色圓形斑點。緣毛淡褐色。雌蝶:形態特徵與雄蝶相似,但前足跗節正常,前翅外緣較圓。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Spalgis epeus dilama 上次更新:2021-10-01
其他來源內容
展翅16-18mm,複眼黃綠色,翅膀表面黑褐色,翅腹面灰色,具不連接的波浪狀斑紋,上翅腹面具一枚白色的大斑,幼蟲以捕食介殼蟲為生。本種分布於低海拔山區,以中、南部山區較多見,曾發現於嘉義、墾丁、南仁山但棲息量不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義祥 資料提供:嘎嘎昆蟲網 來源學名:Spalgis epius dilama (Moore, 1878) 上次更新:2013-12-02

分布

世界分布:廣泛分布於東洋區。 臺灣分布:主要分布於本島南部之低地,中部地區偶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Spalgis epeus dilama 上次更新:2021-10-01

形態學

雄交尾器:背兜寬闊,後端突出。顎形突壯碩、牛角形,末端漸尖。囊突退化。基腹弧中間略寬。抱器短、二分叉;抱器內突後端漸窄、端部二分;抱器兩側之抱握鋏基部癒合,向後漸細、末端遠離。陽莖管狀,陽莖基長度略等於陽莖器。 雌交尾器:交尾囊長橢圓形。花壁為相對位置之兩只內陷小骨。交尾囊管修長、膜質,末端具環狀骨。交尾孔板退化。後內骨突略長於肛突、筆直。肛突半圓形、骨化、具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Spalgis epeus dilama 上次更新:2021-10-01

尺寸

成蝶前翅長10-13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Spalgis epeus dilama 上次更新:2021-10-01

關係

寄主植物:幼蟲肉食性,取食多種粉介殼蟲,包括粉介殼蟲科之野桐粉介殼蟲、鳳梨嫡粉介殼蟲及美地綿粉介殼蟲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Spalgis epeus dilama 上次更新:2021-10-01

週期

本種為一年多世代物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Spalgis epeus dilama 上次更新:2021-10-01

備註

本種因蛹體背面神似人或猿首而聞名,但Parsons (1999)認為其形態與花紋可能有偽裝成鳥糞的效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Spalgis epeus dilama 上次更新:202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