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alanta phalantha (Drury, [1773])

Phalanta phalantha (Drury, [1773]) 琺蛺蝶
Phalanta phalantha (Drury, [1773]) 琺蛺蝶
Phalanta phalantha (Drury, [1773]) 琺蛺蝶
Phalanta phalantha (Drury, [1773]) 琺蛺蝶
琺蛺蝶
擬豹紋蛺蝶,橙豹蛺蝶,紅豹斑蝶,紅擬豹斑蝶,柊蛺蝶
無危(LC)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無雌雄二型性。雄蝶:頭橙色。複眼後側輪緣白色。觸角末端膨大、黑褐色、腹面裸露。口器象牙色。下唇鬚前伸、被毛、乳白色、背面橙色;第三節明顯退化。胸部背面褐色,腹面白色。足基部白色、外部橙色,前足跗節癒合、匕狀、被毛。腹部背面橙色,腹面白色。前翅三角形,翅頂有時略凸出、前緣凸出、外緣及後緣近直線狀。後翅卵形,外緣略呈波狀。翅背面底色橙色,綴有黑褐色斑紋,排為四列,外側者呈波紋;前翅中室有二只鏤空斑點;前、後翅沿外緣均有兩列黑褐色細帶紋。翅腹面底色及斑紋色彩較淺,後翅外半部及前翅小部分區域泛紫色。緣毛橙色。雌蝶:形態特徵與雄蝶相似,但前足跗節分節、具爪。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Phalanta phalantha 上次更新:2023-04-04
其他來源內容
中小型蛺蝶。軀體背側淺黃褐色,腹側白色。前翅前緣略弧形,翅端突出。後翅外緣稍呈波狀。翅背面底色橙黃色,外側有黑色線紋,內側有黑褐色斑點與紋列。翅脈端有黑褐色紋。前翅中室內有兩枚黑褐色鏤空紋。翅腹面斑紋樣式與翅背面相似,但外側泛紫色光芒,斑紋色淺而模糊。緣毛橙黃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Phalanta phalantha phalantha (Drury) 上次更新:2015-11-24

分布

世界分布:馬達加斯加、索科特拉島、澳洲北部、蘇拉威西島、小巽他群島、東洋區、臺灣及日本八重山群島。

臺灣分布:本島低至中海拔地區,金門及馬祖亦有記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Phalanta phalantha 上次更新:2023-04-04
其他來源內容
臺灣本島低、中海拔地區。離島金門、馬祖也有記錄。臺灣以外廣泛分佈於東洋區全域、澳洲區西端、馬達加斯加及非洲東部島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Phalanta phalantha phalantha (Drury) 上次更新:2015-11-24

形態學

雄交尾器:背兜寬闊,向末端驟縮,中央有菱形膜質區。鈎突修長、扁平,向後漸細,末端尖。顎形突薄,具微小棘刺。囊突寬短,末端圓。基腹弧狹窄,背側彎曲。抱器螯狀。抱器背基部有疣狀小凸起,末端形成細長而有小棘刺之突起。抱器腹延伸為扁平、有毛之突起。陽基軛片為一對具毛葉狀瓣。陽莖粗短,甚直。陽莖器長度略與陽莖基等長,末端斜切,開口於背側;末端右側有具刺骨帶,左側有一生有細刺之勺狀骨。

雌交尾器:交尾囊細長、前端略膨大,近交尾囊管處驟粗。交尾囊管和交尾囊間無明顯界限,後端膨大。交尾囊孔板之前陰片形成具毛骨板,後陰片形成腔室。後內骨突短於肛突,彎曲。肛突葉狀,略骨化,尾端具剛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Phalanta phalantha 上次更新:2023-04-04

尺寸

成蝶前翅長26-29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Phalanta phalantha 上次更新:2023-04-04

棲地

多見於平地及低山有柳類植物生長的河岸、沼澤、水塘及公園、學校。一年多代。飛行敏捷活潑,會訪花。幼蟲取食楊柳科垂柳、水柳,以及大風子科魯花樹等植物的新芽、幼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Phalanta phalantha phalantha (Drury) 上次更新:2015-11-24

關係

寄主植物:楊柳科之垂柳、水社柳及水柳;大風子科之魯花樹。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Phalanta phalantha 上次更新:2023-04-04

週期

本種是一年多世代物種,全年皆可見成蝶活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Phalanta phalantha 上次更新:2023-04-04

備註

本種在1960年代以前原為來自菲律賓或南洋其他地區之稀有偶產迷蝶,後來成功立足建立穩定族群,現已為包含都市綠地之低海拔地區常見物種。本種於西元2000年前後亦已成功立足於日本八重山群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Phalanta phalantha 上次更新:202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