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olimnas misippus (Linnaeus, 1764)

Hypolimnas misippus (Linnaeus, 1764) 雌擬幻蛺蝶
Hypolimnas misippus (Linnaeus, 1764) 雌擬幻蛺蝶
Hypolimnas misippus (Linnaeus, 1764) 雌擬幻蛺蝶
Hypolimnas misippus (Linnaeus, 1764) 雌擬幻蛺蝶
雌擬幻蛺蝶
擬斑紫蛺蝶,雌紅紫挾蝶,擬阿檀斑蛺蝶,雌紅紫蛺蝶,金斑蛺蝶
無危(LC)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雌雄二型性顯著。雄蝶:頭黑褐色,頭頂有白色斑點,複眼後側輪緣白色。觸角黑褐色,末端略膨大、球狀,近端部有白斑。口器黑褐色。下唇鬚前伸、黑褐色,背面有白色毛叢、腹面有白條。胸部背面黑褐色,前胸背板有一對白色斑點、腹面黑褐色,上有白色斑點及橙色毛。足內側黑褐色、外側乳白色;前足跗節癒合、刺狀、被白毛、末端有黑褐色條紋。腹部褐色,腹面有兩列白色斑點。前翅三角形,前緣略凸、外緣前段略突出、後緣近直線狀、翅頂略呈截狀。後翅扇形,臀區略呈角狀,翅脈末端略突出。翅背面底色黑褐色,中央有鮮明白斑,前翅者卵形、後翅者圓形;前翅亞翅頂有一白色短紋。翅腹面底色赭黃色,中央有白色紋,於前翅與背面相似、於後翅向前緣及後緣擴大成寬帶紋。前、後翅外側均有一列白色小點,亞外緣有兩道白紋列,沿前翅前緣有修長黑褐色斑紋、白紋及斑點,後翅Sc+R1室中央有黑褐色斑點。緣毛黑褐色鑲白色。雌蝶:軀體特徵與雄蝶相似,但前足跗節分節、具爪。翅膀背面底色橙色,前翅外半部黑褐色,內有鮮明白色斜帶紋及亞翅頂小白斑。外緣黑色,附有兩道亞外緣白色紋列,翅脈有黑褐色鱗覆蓋而呈黑褐色,後翅Sc+R1室中央有黑褐色斑紋。翅腹面斑紋與背面相似,但底色較淺,後翅中室末端有黑褐色斑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Hypolimnas misippus 上次更新:2023-04-04
其他來源內容
中型蛺蝶。軀體背側暗褐色,胸部腹側紅褐色,腹部黑褐色,上綴白點。前翅前緣弧形。翅背面底色於雄蝶黑褐色,前翅中央偏外側有一白色橢圓斑,翅端有一白色橢圓形小斑,後翅中央有一白色圓斑,邊緣泛藍紫色。雌蝶背面大部份橙黃色,僅翅脈處黑色;前翅外側黑褐色而內有一斜白帶,近翅端處有一小白斑;後翅Sc+R1室中央有一黑圓斑。雌、雄蝶之前、後翅沿外緣有白色點列,在雄蝶常減退。雄蝶翅腹面大部分淺黃褐色,白斑較翅背面發達,後翅中央有一寬白帶。雌蝶翅腹面斑紋似翅背面。雌、雄蝶均於Sc+R1室中央有一小黑紋,雌蝶中室端另有一黑紋。緣毛白色,翅脈端黑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Hypolimnas misippus misippus (Linnaeus) 上次更新:2015-11-24

分布

世界分布:東洋區、澳洲區、非洲區之熱帶與亞熱帶地區,以及美洲之佛羅里達、西印度群島、南美洲沿海地區。

臺灣分布:本島低海拔地區,離島亦有記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Hypolimnas misippus 上次更新:2023-04-04
其他來源內容
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低海拔地區,離島龜山島、蘭嶼、綠島、澎湖、馬祖、金門也有發現記錄。臺灣以外分布廣泛,包括北美洲西印度群島、佛羅里達、南美洲東北部、非洲、阿拉伯半島、南亞、東南亞、澳大利亞、新幾內亞等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Hypolimnas misippus misippus (Linnaeus) 上次更新:2015-11-24

形態學

雄交尾器:背兜寬短。鈎突向尾端漸細,末端鈍。顎形突寬闊,向後延伸,中央骨化。囊突頗長,長度短於基腹弧,前端鈍。基腹弧彎曲。抱器寬闊、瓣狀,背側緣明顯內凹。抱器內突和抱握鋏合成扁平葉狀構造,末緣圓弧狀,向腹側突出呈喙狀。抱器腹粗壯,末端有一下彎鉤狀突起。陽基軛片狹窄、U字形。陽莖短而直,末端斜切。陽莖器長度約為陽莖基1.5倍。

雌交尾器:交尾囊卵圓形。交尾囊管細長,略長於交尾囊。交尾囊孔板之前陰片形成一對骨盤,由狹窄內橋相連,後陰片形成有皺褶之膜質穹頂。前內骨突棒狀;後內骨突細長,長度超過肛突,甚直。肛突葉狀,前端骨化,後端具剛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Hypolimnas misippus 上次更新:2023-04-04

尺寸

成蝶前翅長31-40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Hypolimnas misippus 上次更新:2023-04-04

棲地

出現在多種棲地,通常多在明亮環境,一年多代,成蝶會訪花。幼蟲主要取食馬齒莧科之馬齒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Hypolimnas misippus misippus (Linnaeus) 上次更新:2015-11-24

關係

寄主植物:主要為馬齒莧科之馬齒莧。車前科之車前草及爵床科之小花寬葉馬偕花亦有利用記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Hypolimnas misippus 上次更新:2023-04-04

週期

本種為一年多代物種,全年皆可見成蝶活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Hypolimnas misippus 上次更新:2023-04-04

趨勢

本種雌蝶翅斑紋與斑蝶屬成員相似,並被認為擬態後者。本種過去被認為是常見種,但時至今日已屬少見種類,可能與臺灣過去數十年迅速都市化所造成的棲地消失有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Hypolimnas misippus 上次更新:202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