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本種前翅長雄蟲約 15mm而雌蟲約 17mm;雄蟲觸角為細長櫛齒狀,雌蟲者絲狀;頭、胸、腹部呈栗棕色,胸部鱗片細而濃密;前翅薄而寬,頂角稍突出,外緣向外圓弧外彎,翅身呈紅色調栗棕色,腎紋黃色,後中線近前緣段亦為黃色,緣毛長而明顯,與翅身同色;後翅淡灰棕色。本種數量稀少且無近緣種,成蟲僅發生於12月因此易於辨識。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吳士緯 資料提供:吳士緯 來源學名:Ptilophora rufula 上次更新:2017-03-27

分布

臺灣,特有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吳士緯 資料提供:吳士緯 來源學名:Ptilophora rufula 上次更新:2017-03-27

棲地

棲息於臺灣北部及中部中海拔1800-2450 公尺的原始闊葉林中,此區有多樣的槭樹科楓樹屬的寄主植物,較豐富種類如臺灣紅榨槭、尖葉槭、青楓。為一年一代初冬的種類,成蟲發生期非常短,僅出現於12 月。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吳士緯 資料提供:吳士緯 來源學名:Ptilophora rufula 上次更新:2017-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