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onota torus Evans, 1941

Erionota torus Evans, 1941 蕉弄蝶
Erionota torus Evans, 1941 蕉弄蝶
Erionota torus Evans, 1941 蕉弄蝶
Erionota torus Evans, 1941 蕉弄蝶
蕉弄蝶
蕉挵蝶,香蕉弄蝶,黃斑蕉弄蝶,巨弄蝶
入侵種 |
 iNaturalist

概述

香蕉挵蝶於1986年初於高屏地區發現,目前已經散布至全台種植芭蕉屬的香蕉或芭蕉種植區,本害蟲危害高峰為10-11月,由幼蟲將蕉葉捲曲後取食危害。香蕉挵蝶曾發現有本土之寄生蜂菲島躍小蜂(Elasmus philippinensis)寄生,亦曾於夏威夷引入香蕉挵蝶戎繭蜂(Cotesia erionotae),並成功立足於台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姚美吉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Erionota torus 上次更新:2020-11-15

綜合描述

無雌雄二型性。雄蝶:頭被毛,褐色。觸角褐色,尖頂處被白色鱗:尖頂明顯,呈鉤狀。口器黑褐色。下唇鬚直立,第1及第2節被毛、粗壯,呈褐色:第3節小、棒狀。胸部、腹部及足褐色,腹面色調較淺。前翅寬闊、修長,外緣略突出。後翅扇形,臀區略微突出。前翅背面底色褐色,綴有象牙黃色透明斑,後翅近翅基處覆有褐色毛。前翅M3及CuA1室各有一鮮明透明斑點,中室末端有一透明斑點,CuA1斑與中室末端斑點相連。後翅呈均勻褐色、無紋。前翅腹面斑紋與背面相似,大部分覆淡色鱗。緣毛褐色。雌蝶:形態特徵與雄蝶相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千葉秀幸、築山洋、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rionota torus 上次更新:2023-04-04
其他來源內容
卵呈現半圓形,直徑約2 mm。卵初期呈黃白色,後轉為淡紅色。幼蟲頭部呈現黑色,蟲體會產生白色臘狀物。蛹長約4 cm。成蟲顏色為褐色,前翅具有3個黃橙色斑紋為重要辨識特徵。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姚美吉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Erionota torus 上次更新:2020-11-15

大型種,前翅長21~23mm。身軀十分龐大,翅形亦甚大,前翅可超過35mm以上。前翅十分狹長,成鈍角三角形,而翅端甚尖,後翅頗圓,有時在臀區外策略為凹陷。翅背面底色成褐色,前翅於中室端、M3室中央及CuA1室內測各有一淺黃色斑;中室斑略呈矩形,M3斑最小,呈棒狀,CuA1斑最大,呈矩形,中室斑與CuA1斑相接,後翅無斑紋。前翅腹面底色沿前緣、後緣及外緣的部份成淺褐色而於近翅頂處有淺黃色斑塊。後翅底色呈淡褐色,其上佈有大面積的淡黃褐色鱗片。由於成蟲為夜行性,其複眼成紅色。成蟲由於在日出前及日落後才活動,其行為不易觀察,本種成蟲會吸食蕉類植物的花蜜。卵半圓形,直徑約2mm。產下時呈黃白色,2天後轉淡紅色。幼蟲1齡時約6mm,頭部黑色,軀體部半透明,胸部背面具一黑色細條,攝食香蕉葉片後呈黃綠色;2齡後體色變白且白色臘狀物增加;5齡時約6cm,頭部呈心型。蛹體長約4cm,體色初由象牙色轉呈茶褐色,眼部呈淡紅色。成蟲體長3-3.5cm,展翅約7-8cm,為我國挵蝶中最大型者,全身呈褐色,前翅有3個半透明黃橙色的斑紋。

為大型蝶類,是台灣地區第一種被認為係外來入侵的弄蝶。原產於華南一帶,在1986年首次於屏東九如發現族群,除了為害栽培種蕉類植物之外,本種幼蟲亦可取食原生種台灣芭蕉,侵害許多蕉園。在台灣可能已穩固立足,難以根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堉峰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Erionota torus Evans, 1941 上次更新:2019-12-05
大型弄蝶。軀體背側暗褐色,腹側淺褐色。前翅外緣弧形,後翅扇形,臀區略突出。翅背面底色黑褐色。前翅於中室端、M3室及Cu1室各有一黃白色斑紋,後翅無紋。翅腹面色調較淺,除了前翅黃白斑之外,翅面有濃淡程度不等的斑紋。緣毛橙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Erionota torus Evans 上次更新:2014-12-08

分布

世界分布:印度、喜馬拉雅地區、中南半島、華南,近年已入侵沖繩、菲律賓、斯里蘭卡、臺灣及模里西斯等地。 臺灣地區分布狀況:本島低至中海拔地區,亦見於部分離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千葉秀幸、築山洋、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rionota torus 上次更新:2023-04-04
其他來源內容
地理分佈:中國南部至東南亞、泰國、越南、緬甸、斯里蘭卡、馬來半島、印度北部及東北部、尼泊爾。 台灣分佈:全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姚美吉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Erionota torus 上次更新:2020-11-15
在臺灣地區本種是近年才入侵的農業害蟲,目前已廣泛分布在臺灣本島全島平地至中海拔地區,也見於龜山島及綠島。金門、馬祖地區也有分布。臺灣以外見於華南、中南半島、印度次大陸。本種常隨農作物貿易等因素移入先前沒有分布的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Erionota torus Evans 上次更新:2014-12-08

形態學

雄交尾器:背兜寬闊,尾端驟縮,膜質,具一對角狀突起:鉤突延伸成鉗狀突起。顎形突分離。囊突短、圓鈍。抱器修長,寬闊:抱器背窄細,不明顯:抱器腹有游離葉狀片,後緣具刺棘:抱器內突長,呈片狀上彎,末端鈍:抱握鋏厚,高度骨化,末端扁平,具刺棘。陽莖粗壯,尾部略膨大:陽莖器開口於末端背側。陽基軛片寬闊、片狀,輕度骨化。 雌交尾器:交尾囊管狀,具長袋狀附囊,表面有皺褶。花壁為兩條有細顆粒之橫帶。交尾囊管膜質。交尾孔板圓頂狀:前板球形,側壁和前壁骨化,具刺棘:後板為一對彼此相對之骨化角狀突起,肛突袋狀、具毛。後內骨突短小。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千葉秀幸、築山洋、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rionota torus 上次更新:2023-04-04

尺寸

成蝶前翅長30-37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千葉秀幸、築山洋、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rionota torus 上次更新:2023-04-04

外觀相似性

相似種:尖翅蕉挵蝶(Erionota thrax)。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姚美吉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Erionota torus 上次更新:2020-11-15

棲地

於台灣全年可見。主要分布於種植有芭蕉屬植物的地區,包括城市、森林或農業種植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姚美吉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Erionota toru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蕉弄蝶於1986年9月於屏東九如發現,至1988年除高屏地區之外,已擴散至台東、台南、嘉義各縣。至遲於九○年代早期即已遍佈全台平地及低海拔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堉峰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Erionota torus Evans, 1941 上次更新:2019-12-05
棲息在有蕉科植物生長或栽種的場所。一年多代。成蝶於晝間停憩於枝葉間,受驚擾時則迅速飛走。黃昏時分開始於樹叢、蕉株間活動,常可在燈光下見到趨光個體。幼蟲取食野生蕉並為害蕉類作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Erionota torus Evans 上次更新:2014-12-08

關係

寄主植物:芭蕉科之臺灣芭蕉、香蕉、大蕉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千葉秀幸、築山洋、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rionota torus 上次更新:2023-04-04

週期

本種是一年多世代物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千葉秀幸、築山洋、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rionota torus 上次更新:2023-04-04

生命週期

生命週期:卵期約為7天,幼蟲期約30天,蛹期約為15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姚美吉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Erionota torus 上次更新:2020-11-15

繁衍

繁殖資訊:一年可發生4- 5代,危害高峰於10-11月,於1-2月危害較不嚴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姚美吉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Erionota torus 上次更新:2020-11-15

管理

管理資訊: (一) 人工捕殺:人工摘除卵塊及捕殺幼蟲。 (二) 生物防治:釋放幼蟲寄生蜂進行生物防治。臺灣曾經釋放香蕉弄蝶戎繭蜂(Cotesia erionotae),並且發現寄生於香蕉挵蝶幼蟲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姚美吉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Erionota torus 上次更新:2020-11-15

風險

本種為著名的香蕉園害蟲(Kamala Jayanthi et al., 2015),已於近年入侵臺灣並成功立足(Chu, 1988; Hsu, 1999)。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千葉秀幸、築山洋、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rionota torus 上次更新:2023-04-04
其他來源內容
主要影響:香蕉挵蝶危害芭蕉屬(Musa spp.)的植物。成蟲產卵於焦葉上之後,幼蟲會將蕉葉由葉緣向中肋捲成捲筒狀,躲藏於內進行取食,幼蟲危害數量多時,造成蕉葉遭受嚴重啃蝕僅存中肋的情況。 入侵後果:影響香蕉生產。入侵性:具入侵性。入侵機制:由成蟲產卵於葉片上,幼蟲取食蕉葉危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姚美吉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Erionota toru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入侵後果:農業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草食作用, 寄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堉峰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Erionota torus Evans, 1941 上次更新:2019-12-05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不詳。引進時間:1986。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姚美吉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Erionota toru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引進媒介:不詳

引進時間:1986

引進方式:不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堉峰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Erionota torus Evans, 1941 上次更新:2019-12-05

備註

在1987-1989的調查中發現原生之幼蟲寄生蜂菲島躍小蜂Elasmus philippinensis Ashm一年有二次寄生高峰,即3-7月與10-11月,寄生率為8%-14%。1987年自夏威夷引進香蕉弄蝶絨繭蜂Cotesia erionotae Wilkinson飼育並釋放以防治香蕉弄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堉峰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Erionota torus Evans, 1941 上次更新: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