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甲仙黃緣野螟(Cirrhochrista kosemponialis)被歸屬於草螟科(Crambidae)莎螟亞科(Schoenobiinae)。本種的前翅為白色底,緣毛為橘黃色,外緣有一條銀色帶,亞外緣有被黑線包圍的橘色斑紋,翅前緣中央與近翅基處各有一塊橘色斑紋,中央的橘色斑紋被黑線包圍,部分個體黑線會延伸到臀角,近翅基處的橘色斑紋延伸至後緣,黑化個體在後緣中央會有一塊大黑斑;後翅為白色底,無其他翅紋。

A Brief Introduction:
Cirrhochrista kosemponialis looks very similar to C. bracteolalis and could be identified by female genitalia characters only.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施禮正 資料提供:臺灣蛾訊 MOTHS of Taiwan 來源學名:Cirrhochrista kosemponialis Strand, 1919 上次更新:2013-07-29

分布

本種分布於台灣、印度與菲律賓等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施禮正 資料提供:臺灣蛾訊 MOTHS of Taiwan 來源學名:Cirrhochrista kosemponialis Strand, 1919 上次更新:2013-07-29

備註

Cirrhochrista在1992年的名錄裡僅被紀錄兩種,王(2000)在認識台灣昆蟲19中又增加了一種,並把C. kosemponialis當做是C. bracteolalis的同物異名。然而Chen等人(2006)重新整理了中國該屬的分類,並把C. kosemponialisC. bracteolalis視為兩個獨立種。然而該文章並未檢視正模標本,且C. bracteolalis僅檢視了一筆來自於海南島的雌蟲標本,因此這兩種的關係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此外,根據該文章中的標本檢視紀錄,王效岳所採集的標本均為C. kosemponialis,而C. bracteolalis在台灣的紀錄則是來自於Shibuya(1928)的錯誤鑑定(Shibuya在該文認為是C. kosemponialis,但陳等人認為這是C. bracteolalis的錯誤鑑定)。然而在有進一步研究之前,筆者先採用Chen等人的處理,將C. kosemponialis視為一獨立種,並發表了一個產於的新種,因此此屬台灣共紀錄有五種。C. kosemponialisC. brizonalisC. spissalis的翅紋差異很大,不易搞混;而牠與C. bracteolalis的差異目前僅知在雌性生殖器,因此必須借由解剖才能確定(本文中的個體皆經過解剖確認)。另外,本屬的亞科級地位也有待確認。在Chen等人(2006)的研究裡,該屬被放入莎螟亞科,但筆者不支持此看法而認為Inoue(1982)處理為斑野螟亞科(Spilomelinae)較為正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施禮正 資料提供:臺灣蛾訊 MOTHS of Taiwan 來源學名:Cirrhochrista kosemponialis Strand, 1919 上次更新:2013-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