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物種描述:

體長不會超過22公釐,體呈咖啡色,外套膜包覆一指狀退化的殼。生殖現偶會出現單性現象。

中型大小的蛞蝓,軀體以及外套模表面淡黃色或淺褐色,沒有網狀深色斑點。頭或觸角通常較深色,呼吸孔周圍顏色較淡,腹足底部白色,黏液乳白色或無色。

成蟲體伸直時體長30-60mm,體寬4-6mm;内殼長4mm,寬2.3mm。長梭型,柔軟、光滑而無外殼,體表暗黑色、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觸角2對,暗黑色,下邊一對短,约1mm,稱前觸角,有感覺作用;上邊一對長約4mm,稱後觸角,端部具眼。口腔内有角質齒舌。體背前端具外套膜,為體長的1/3,邊緣捲起,其内有退化的貝殼(即盾板),上有明顯的同心圓線,即生長線。同心圓線中心在外套膜后端偏右。呼吸孔在體右側前方,其上有細小的色線環繞。崎鈍。粘液無色。在右觸角后方約2mm處為生殖孔。卵橢圓形,靭而富有彈性,直徑2-2.5mm。白色透明可見卵核,近孵化時色變深。幼蟲初孵幼蟲體長2-2.5mm,淡褐色;體形同成體。

本種概述:

野蛞蝓怕光,強光下2-3小時即死亡,因此均夜間活動,從傍晚開始出動,晚上10-11時達高峰,清晨之前又陸續潛入土中或隱蔽處。耐肌力強,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動。陰暗潮濕的環境易於大發生,當氣溫11.5-18.5℃,土壤含水量為20%-30%時,對其生長發育最為有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俊宏 資料提供 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上次更新 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