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eochromis mossambicus (Peters, 1852)

莫三比克口孵非鯽
土種吳郭魚,吳郭魚,帝水魚,帝士魚,在來吳郭魚,南洋鯽仔,非洲仔
入侵種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受脅評估指標 易危(VU)易危(VU)

綜合描述

體長可達39cm。體側花紋為兩條黑色橫帶與6-7條不完整的縱帶,但通常雌魚以及非繁殖期雄魚的條紋都不明顯。體色主要為銀灰色到灰綠色,有些頭部帶有藍色,背鰭硬棘部分具有深色斑點,背鰭與臀鰭的軟鰭部分和尾鰭與腹鰭為黑色,胸鰭為半透明狀。塞蓋具有一模糊深色斑點。繁殖期雄魚呈深橄欖色或褐色,而背鰭與尾鰭邊緣為紅色。吻長,前額較大,下頷,唇厚。眼睛瞳孔外圍呈金色環狀,臉頰具有鱗片2-3列。背鰭與臀鰭末端呈尖狀,胸鰭尖長,最長可達臀鰭[1]。 體呈橢圓形,側扁;背部輪廓隆起。頭中大。口中大,後端不及眼眶前緣。吻圓鈍,唇厚。上下頜各具3-4行細小而扁薄的葉狀齒;鋤骨和腭骨均無齒。下枝鰓耙14-20(通常為18)。體被大櫛鱗,頭部除吻部和頦部外均被鱗;側線平直,在背鰭第4-5軟條下方中斷,形成上下二側線。背鰭單一,無缺刻,硬棘XV-XVII(通常為XVI),軟條數10-13;臀鰭硬棘III,軟條數9-12;胸鰭側位,鰭條頗長,末端達臀鰭起點上方;腹鰭胸位,末端達肛門;尾鰭截形。體色隨環境而異,一般為灰黑色,或銀灰而帶有藍色,背部較深,腹部則淡;鰓蓋上緣具一藍灰色斑點;一般體側不具暗色橫帶,唯標準體長6公分以下的幼魚具4-6條不顯之暗色橫帶。背、臀及尾鰭具許多灰色小點,無垂直橫紋;成熟雄魚在生殖期間之胸、背及尾鰭具鮮紅之鰭緣,體色偏黑,頭部偏白。

本種概述:原產於非洲南部,現因人工養殖之故,已被引進世界上的許多地區,包括台灣在內。本種魚可與同屬它種魚雜交,故在野外較難發現純種魚。屬廣鹽性魚類,可存活於淡水及海水中,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但不耐寒冷,繁殖能力強,生長快速,對疾病的抵抗性高,故廣為被引進繁殖,且肉質鮮美細嫩,骨刺少,經濟價值高。 在台灣因食用價值被引進而逃逸至野外繁殖,目前分布於全台河川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梁世雄 資料提供 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上次更新 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