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ylonia formosae habei Altena & Gittenber, 1981

綜合描述

殼行為峨螺型(bucciniform),以小動物或其他動物的屍體為食,所以他們具有相當發達的嗅覺,平時喜歡掘潛於沙底下,只露出一段水管(siphon),當環境中有食物出現時,就爬出並迅速靠近食物,由觸角基部下方的口裂伸出長條狀淺黃色的吻(proboscis),並以齒舌刮食食物。鳳螺傳統的鑑種方式以外形及花紋為主,而外形及花紋在瓜螺種內的變異相常大,常有鑑種困難的問題發生。研究結果發現鳳螺形質中之殼寬與殼高的比值、殼口長與殼高的比值以及顎寬與觸角基部寬的比值、觸角寬與驚觸角基部寬的比值以 及右觸角基部至眼睛間距與觸角基部寬的比值等形質可為鑑種的參考 ,但是仍然無法有效區分象牙氏螺、臺灣鳳螺及波部氏鳳螺,三種鳳螺的齒舌並無差異。

本種概述:鳳螺在臺灣是經濟性漁獲物,一般是以底拖網捕獲而有時以鳳螺籃誘捕,主要漁區在臺灣西南部海域由台南南鯤魚申至屏東枋寮,及東北部的宜蘭和澎湖北面。一般以台灣鳳螺(B. formosea)和俗稱花螺的象牙鳳螺(B. areolata)為主要漁獲物,而在市場上亦可以看到另外一種體型較小來自東海海域的波部鳳螺(B. formosae habei)。由於鳳螺的實用價值高,市場需求量極大,所以在漁撈的壓力下已有資源匱乏的現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邱郁文 資料提供 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上次更新 2020-05-27